在整个华语剧场的版图中,有一部如梦般的巨作,成功地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关注与热爱,无论是初次上演还是之后的每次重现,它始终以独特魅力吸引众人。
这就是《如梦之梦》,一部完美融合严肃主题与迷人叙事的话剧艺术品。
每每表演,舞台上弥漫的故事都将观众带入那长达八小时的梦境,让人心醉神迷。
这一次,《如梦之梦》又迎来了重大的回归,伴随着众多创作者和演员的悉数亮相,不仅如此,还揭开了它能够保持25年持续热度的秘密。
提起《如梦之梦》,不得不说起它的创建者,著名导演赖声川。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华语剧场刚刚起步,缺乏经典作品和教材的环境中,赖声川坚定地选择了追求原创之路。
他引用了一段印度的经历,当时他在某个寺庙看到僧侣围绕佛塔虔诚行走的画面,这样的场景让他沉思,剧场中最神圣的应该是什么?
他的答案是观众。
因此,他大胆地将观众放置在全剧最核心的位置,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环绕剧场,赋予剧场一种无法替代的仪式感。
2000年的台北艺术大学,《如梦之梦》终于以八小时的全貌完整亮相,成为史诗般的存在。
那么,《如梦之梦》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横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涉及台北、上海和巴黎的精彩旅程。
这部剧有着层层相套的复杂结构,而其叙述方式也充满创新,既展现了爱情之事,又深入探讨生命和死亡这些人生重大命题。
赖声川在回顾这25年的路程中,不禁感叹,《如梦之梦》对于他来说是一部极其特别的作品。
无论多少次重温,当看到演员们全情投入的演绎时,他总是被触动,仿佛被重新带入那个充满力量的时刻。
新一轮《如梦之梦》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由协同导演栾岚共同完成的,她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会上谈及了她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栾岚指出,参与演出的演员大多是来自上剧场的演员,他们熟悉赖声川作品特有的表演节奏和呼吸,这使得整部剧在他们的塑造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她觉得,随着时光流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领悟,希望能通过这样一部史诗剧为观众带去些许安慰,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
虽说 eight-hour-long performance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从导演到演员们无一不是充满了无限热情和投入其中。
从演员的角度出发,他们纷纷对这段漫长的旅程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比如说黄士伟,他回忆起初次参加演出时的内心激动与复杂心情,他表示,那种“被掏空”又“恋恋不舍”的感觉至今难忘。
陈煦莉则因为角色的需要,还曾经特意到医院进行实地采访,而那段经历让她终生难忘。
胡歌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也参与了这次对话,分享了自己初次参与演出的感受,特别是在生死问题上的思考,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演出改编期间,许多演员随着自己的角色共同成长。
樊光耀在台北和上海曾扮演的伯爵一角,他表示希望这个角色在舞台上能“真实存在”。
而倪妮则讲述了角色“顾香兰”这个传奇女性角色对于她本人的重大意义。
她坦言在演出中尽量融入自我经验,但绝不会过于预设表演,她希望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角色的鲜活和深情。
上剧团演员窦进则和倪妮一起演绎了顾香兰的一生,她毫不怯场,与搭档的默契配合呈现了精彩的演出。
同时,王萌也提到,每个演员的展示都源于自身的生活见解和境遇,比如他用自己的人生来刻画教授这一角色,赋予其独特的色彩。
为了以更全方位的方式与观众互动,上剧场还面向世界各地征集投稿,邀请不同观众分享他们对话剧的感受。
有观众体会到这部剧传达出“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的重要性,有些则感慨观看后仿佛在梦中走了一遭,久久不能忘怀。
最终,《如梦之梦》不仅仅是一次剧场的饕餮盛宴,它更是一次触动观众内心最深处的灵魂旅程。
戏内戏外,它将演员与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成长,携手走过这场人生旅程。
这部在时光荏苒中依旧焕发光芒的史诗话剧,无疑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光芒所在,激励着大家在梦里和现实中不断前行。
对于每一个投入其中的人来说,它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给人们带来无法替代的感动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