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富贵千金格蕾丝·默多克在INS上官宣恋情,大方晒出与男友的合影。
这位千金,就是邓文迪和默多克的大女儿。
已经21岁的格蕾丝长得亭亭玉立,打扮也愈发成熟有魅力。
而她的新晋男友Hugo,身份也不一般,两人同为耶鲁大学的学生,但Hugo已经自己创业,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CEO。
并且,他的父亲还是奥巴马任期时的白宫发言人,妈妈是ABC电视台的著名记者,可以说,一家人在华盛顿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不得不说,格蕾丝出生就在罗马市中心,打从受精卵起,她和她妹妹就备受全世界的关注。
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母亲邓文迪,另一方面的确因为她们太优秀了,可以说就是别人家的模范小孩。
大女儿格蕾丝进了耶鲁大学。
妹妹克洛伊则进了斯坦福。
双双进藤校。
这真的就不得不佩服她们的母亲邓文迪了。
01
纵观邓文迪的上位之路,相当硬核。
记得那时,邓文迪在嫁给默多克后,就位列全球十大超级富豪太太的榜首。
但因为默多克患有前列腺癌,做完手术后无法生育。而要死不死,默多克的前妻也是个狠角色,在离婚协议上加了这样一条:邓文迪只有生下孩子后才可以享有财产的继承权。
但这并没有让邓文迪屈服,她找到了默多克手术前保存的冷冻精子,通过试管成功怀孕。
生下了两个女儿。
不得不说,够厉害。
2013年,邓文迪被默多克单方面离婚,她并没有分到太多的遗产,还受到了来自全球的冷嘲热讽。
但邓文迪依旧很懂为人处世,在孩子面前并没有表现出对丈夫有过多的埋怨和嫌隙,反倒大方拥抱默多克,甚至让女儿成为默多克婚礼上的花童。
虽然黑历史一堆,但这般超高的情商和处世,真的只有钮钴禄·邓文迪能做到了。
作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邓文迪在教育孩子方面,也称得上是“野心勃勃”。
凭借着默多克的超强资源,从怀胎开始,女儿样样都已经是顶配。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姐姐格蕾丝的教父。
著名演员休·杰克曼和妮可·基德曼也分别担当两姐妹的教父教母。
出生后,她凭借着自己强大的财力,给女儿分配好了最棒的资源。
专门从印度请来老师来教女儿们做瑜伽;
每月定期飞欧洲画画;
每年亲自带女儿回北京学习中文和武术;
她之所以倾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跟邓文迪的原生家庭离不开关系。
小时候,邓文迪一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女儿,从小在贫苦的家庭中长大,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也让邓文迪意识到,唯有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人中龙凤。
邓文迪曾表示:爸妈的资源只是给孩子一个更大的平台,让他们长大后能更大限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出生就可以不工作,贪图享受。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溺爱孩子的那种妈妈。”
不像其它富豪太太,邓文迪从不希望孩子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千金。
当她看到了蔡美儿写的《虎妈战歌》后,仿佛找到了知己,主动发邮件给蔡美儿,并且向蔡美儿探讨养育孩子的经验。
而对于蔡美儿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虎妈这一名称,就是从蔡美儿这开始的。她的确培育了极其优秀的孩子,但也饱受争议,之后我们会谈到她。
在与蔡美儿交谈经验后,邓文迪也衍生出了她的“虎妈育儿经”。
每年生日的时候,只有获得高分才可以选择两件玩具作礼物;
给孩子立下打分制度 ,参加劳动、学习钢琴或者帮助别人,就可以加分,凑满了分数就可以兑换奖励。
这就有点像在玩游戏一样,唯有存够了金币才能买到更好的装备,打怪通关。
02
在金钱观方面,从小出生在贫困家庭的邓文迪,也对女儿有着特殊的金钱教育。
相比起别家富人孩子,一个月生活费就是普通人一年的工资,邓文迪的做法,看起来却是“抠门”多了。
她一个月只会给一次生活费,每次只给相对应的钱,5岁开始,每个月可以领5美元生活费,每年叠加。
如果孩子想买一些贵的东西,就只能自己存钱购买。
大女儿格蕾丝15岁的时候,接受过同学一个采访,她向同学们开放了自己的浴室,同学们都惊呆了。
浴室里全部的护肤用品,加起来都不到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
用的是22美元的眉笔,65美元的防晒霜。
但格蕾丝却显得很淡定,因为她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好用的东西不一定贵,贵的东西不一定好用。”
在一个完全不差钱的家庭长大,孩子的消费观和普通中产家庭没两样,懂得存钱,会预算,更会追求性价比。
“我觉得有好的教育,以后才可以做很多事。”
邓文迪起点并不高,之所以能走上惹人争议的巅峰,离不开教育带给她自身的远见和学识。
所以她也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让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
当然,虎妈邓文迪也有柔软的一面。
她会要求孩子考高分,但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她也不会打骂孩子,反倒是予以鼓励。
她会希望孩子学习好,但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耶鲁。
她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学霸,但更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社交高手。
邓文迪常常带着女儿们混迹她的社交圈,出席各大活动,认识各大名流,让她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培养她们的交际能力。
她说:“聚会就是聚人,聚人就是聚资源。”
对于邓文迪自身来说,社交对她来说极其重要,在她的圈子里,聚集了国家领袖、科学家、艺术家、商界等名流,他们聚集在一起,兴许只是为了吃邓文迪做的饺子。
而在平常生活中,邓文迪也会常常带着两个女儿,去做慈善,做义工。
带女儿们与前夫默多克见面,培养父女间的感情。
在外人眼里,邓文迪是个大气的女人,但其实邓文迪也有着她的算计:为了从默多克家族信托里帮女儿争取更大的权益。
2020年, 迪士尼公司收购20世纪福克斯的协议生效后,邓文迪的两个女儿从中受益40亿美元。妥妥的躺赚。
03
我们再接着往下讲。邓文迪是蔡美儿的粉丝。那蔡美儿是何许人也?
她写下的《虎妈战歌》,曾被一部分中国妈妈们誉为“教育圣经”。
她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苛刻至极的工匠,精雕细琢地将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她给女儿立下了许多规矩:
不允许参加校园演出。
不允许成绩低于A。
不允许看电视。
不允许早恋。
不许学钢琴、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不许在练琴过程中上厕所。
......
她也曾因为3岁的女儿拒绝练琴,就将孩子驱逐到了室外去罚站而饱受争议。
但她的女儿们也确实被她培养得无比优秀,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母亲的校友。
而她的大女儿在懂事后也很认同她的教育理念,表示:“恰恰是因为你的严格迫使我更加独立。只要完成钢琴练习,我几乎总是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的圆满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并不关乎成就或自我满足,它关乎全力以赴地去感知自己身体和精神潜力的极限。”
正如斯大林所说,“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一时间,蔡美儿成了大部分家长们的典范,她写下的《虎妈战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高达500万册以上。
在书中,她写自己会用威胁、贿赂、引诱等多种方式让女儿们按照自己制定的路线往下走。
说实话,这三个词单拎出来,都不是什么好词。
但奈何,无数家长都信了。
她们纷纷效仿,努力成为一名“虎妈”。
有的母亲给孩子怒报5、6个兴趣班;有的母亲动不动就搞体罚;有的母亲学习蔡美儿,立下十个“不准”。
可惜,大多数的结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实纵观蔡美儿的成功育儿,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成功不仅仅因为蔡美儿立下的规矩。
本身蔡美儿这个人,就是令女儿崇拜的楷模,而并非是那些自身不努力,却常常逼着孩子出人头地的母亲。
基因里自带的高智商,同为耶鲁的父母,优渥的物质和教育条件...
这些,才是蔡美儿模式真正的奥秘。
而那些所谓的规矩,都只是育儿的附加项罢了。
但往往很多父母,却忽略了整体,只注重局部。
但最近这些年,蔡美儿也翻车了。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卡瓦诺,在就任前一个月,被一女子指控侵犯。
当时,所有民众都不认可他。
法学界也抵制他。
但蔡美儿却跳出来,坚定地支持他。
当然,蔡美儿有她自己的小心思:如果卡瓦诺成功就任,以后女儿就可以进入高院实习。
所以,为了能给女儿继续打下好的铺垫,她不在乎卡瓦诺是不是强奸犯。
而且,她居然还被《卫报》爆出,怂恿自己女学生,利用外貌的优势获取工作上便利,在面试的时候可以穿得“外向”一些。
这种言论一经爆出,瞬间被万人唾弃。
但她否认了该指控。
2021年,耶鲁大学宣布蔡美儿继续担任下一学年学生小组的导师。
得知此事,一部分学生共同写信指控蔡美儿在疫情期间,多次违反规定,邀请学生去她家喝酒、聚会。
尽管蔡美儿此次依旧写下长信反对指控。
但耶鲁大学还是停了她的教职。
蔡美儿,从此跌下神坛。
04
千千万万个蔡美儿,其实不过是控制欲的化身。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年轻妈妈,望子成龙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在体罚过程中一脚踢坏了儿子的下体,当医生告诉她的严重性时,她只担心孩子学习和智商会不会受到影响。
有的父母为孩子铺路,卑躬屈膝,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开后门,损伤自己的名节,可往往这样的后果轻则身败名裂,重则进监狱。
这种内卷,有用吗?
记得知乎上有这么一个比喻:
“在电影院里,前排的人站了起来,于是后排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否则就看不到大屏幕。最后,整个电影院的人都不得不站在椅子上,伸长了脖子,观影体验极其差劲。
我们本来可以体面地坐在椅子上看完整场电影的。”
的确,蔡美儿和邓文迪的育儿方式确有可取之处,但我们却常常是一味的吸纳,忘记了要“接地气”地去做变通,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把未完成的理想和为圆满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不是爱,而是创伤。
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应当有一个充实且快乐的童年,而非是为了在满足父母的意淫下度过这苍白一生。
纪伯伦说过: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孩子一样,却不要让他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为什么大家都爱看《你好,李焕英》?
因为李焕英这样的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真的太少了。
“比起蔡美儿,我们更爱李焕英。”
更爱她的包容理解,更爱她的温柔,更爱她予以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