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与杭州同为宋朝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都以宋文化为旅游宣传重点,但开封的旅游产业不如杭州,甚至可以说两地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其中的原因既源于历史资源禀赋的不同,也与城市产业结构、文旅运营策略密切相关。我们从历史人文、产业结构、文旅现状等角度对开封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其文旅产业提出发展建议:
一、开封旅游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一)历史资源深厚,但IP转化不足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拥有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宋武侠城等宋文化主题景区,并依托《清明上河图》打造沉浸式体验。然而,其文化IP的转化仍以传统观光为主,缺乏如杭州宋城《千古情》这类现象级演艺品牌,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不足。杭州宋城通过“主题公园+演艺”模式,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而开封清明上河园虽为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仍局限于区域市场。
(二) 文旅业态单一,产业链条薄弱
开封的宋文化体验集中于景区内,如NPC角色扮演、民俗表演等,但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配套产业联动不足。相较之下,杭州以宋城为核心,结合西湖、西溪湿地等资源形成全域旅游网络,并通过数字技术(如《唐宫夜宴》的AR技术)增强文化表现力。开封虽有“汴河灯影”“城墙夜境”等夜游项目,但未形成规模化、差异化的文旅消费场景。
(三)城市产业结构制约文旅发展
开封作为传统农业城市,经济基础较弱,2024年旅游收入虽达300万人次,但文旅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仍偏低。杭州则依托互联网经济、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形成“文旅+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如网易、阿里巴巴等企业为文旅注入技术支撑。开封缺乏此类产业联动,导致文旅创新驱动力不足。
(四)交通与区位劣势影响客源拓展
杭州地处长三角核心,依托上海国际枢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开封虽属中原城市群,但国际航线、高铁网络密度较低,入境游客量远不及杭州。2020年江苏旅游外汇收入反超浙江的案例表明,区位和交通是文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开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宋文化IP的沉浸式创新
打造核心演艺品牌:借鉴《宋城千古情》,开发以北宋历史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结合声光电技术增强感染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丰富沉浸式场景:扩大清明上河园的“角色扮演”规模,将NPC互动延伸至城市街区,如开封府、双龙巷等,形成全域沉浸体验。
(二)构建“文旅+”产业链生态
非遗与文创融合:依托开封汴绣、官瓷等非遗资源,开发高端文创产品,并通过自贸区平台推动文化出口。
文旅与农业结合:借鉴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麦田意象,将农耕文化与宋韵结合,开发研学旅游项目,吸引亲子及学生客群。
(三)强化新媒体营销与品牌建设
借力短视频平台:学习河南文旅局局长“出圈”经验,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开封特色,如“大宋中国年”民俗活动。
避免同质化竞争:明确“宋韵开封”与杭州“南宋文化”的差异定位,突出北宋宫廷、市井文化特色,避免陷入“宋城”商标纠纷类争议。
(四)完善基础设施与区域协作
提升交通便利性:争取增设高铁班次、开通国际包机航线,缩短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时空距离。
推动省内联动:联合洛阳(隋唐文化)、郑州(商都文化)打造“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带”,形成资源互补效应。
(五)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借鉴成都、杭州经验,通过产业基金引入专业文旅运营商,避免政府主导项目的“表面繁荣”问题。
培育本土企业:支持开封文旅企业开发特色项目(如“宋宴”餐饮、非遗市集),提升市场化盈利能力。
三、总结
开封的文旅发展需跳出“历史资源依赖”的思维,以文化IP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市场化运作,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同时,需正视区位劣势,通过区域协作和基础设施升级扩大客源辐射范围。唯有在保护与创新中找准平衡,才能重现“东京梦华”的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