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记紫砂匠人张万敏

班墨空间 2020-06-08 15:55:50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初见张万敏,给我的印象就是谦逊和煦,交谈之中语句恰似徐徐春风迎面而来。紫砂艺术虽然仅是脱胎于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身为紫砂艺术传承人,张万敏的紫砂艺术正是这种情怀的最好体现,她一直不断带给我们更多更美的震撼。

张万敏,1986年10月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装饰二级技师、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大师、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接触紫砂壶的制作,耳濡目染,感受紫砂文化。从事紫砂壶设计制作已有十多年,擅长传统全手工光货和创意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拜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红华大师门下,全面系统学习全手工制壶技法,作品造型不离传统而创新独特。

世间珠宝易可取,难求阳羡一丸土。紫砂文化艺术是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紫砂壶上绘画,雕刻,就赋予了紫砂壶非凡的艺术价值。紫砂壶的造型简练、色泽淳朴、大方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包浆就愈加温润,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

张万敏出生于连云港幼年时来到宜兴丁山定居,常年接触紫砂耳濡目染,熏陶紫砂文化。代表作《湘妃竹影》,《青衣素莲》,《雅竹》,《劲竹听风》《一品江南》等。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超凡脱俗的意象,营造涓细无尘,一尘不染的情愫。“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作品中饱含对于诗词人文的还原,也把文人墨客心中的风景藏于这一壶之中。壶小乾坤大,紫砂壶融金木水火土、亦融方圆刚柔,张万敏多次参加各种手工制陶大赛,荣获多次奖项,作品也被载入各种期刊杂志上。

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紫砂壶的美在于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印、题铭、绘画、书法、雕塑、镌刻诸艺术,共融一体。古人评价紫砂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可与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及阳羡一抔土。”可见在爱壶人眼中,紫砂壶虽不是金子却也一样发光。

大度清秀,情趣典雅,于传统中又带有新意,作品在艺术上雅致之感与浑朴之气。人有了砂壶那份真诚,就会离虚抛伪、拒腐弃蚀,能使精神变得崇高,灵魂得到升华。真诚善良、无私正直、纯朴怜悯等多种美德,乃真诚最为可贵。无论是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还是中国由来已久的隐士精神,都可在紫砂身上找到完美的对应:一把好的紫砂壶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没,它在日月精华中休养生息,等待人们发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被发现,它尊贵的气质使它即使放在皇宫里也不会失色。

张万敏在制作的过程中,反复增加壶身的倾斜度和曲折度,完善整个壶的协调性和动感的表现力,反复思考后,做了新的改进与尝试。整器与禅学意境相融相生,演绎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的禅思哲学,从而提升了整把壶的文化魅力,赋予人精神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化。紫砂壶水火兼容何惧腐蚀;它冷暖两宜,不挑主人不嫌贫富;它不变应万变,无论何时何地那怕天涯海角,甚至遗忘抛弃入土千年,变不了它的身份和那份真诚。张万敏制作的紫砂壶禅境兼工带写,线条舒卷开合处,一派气定神闲,凸显清寂和韵之美,浮雕贴塑,凌风而展,潇洒逸情,壶身处处皆是恣意徜徉之意。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经过数十年的孜孜以求,张万敏对壶艺的造型及泥料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张万敏说“紫砂壶日久生灵岁月增辉;千百载更显沉稳而古朴、苍劲而精神。”宁神观壶,毫不厌倦,看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久蓄的陈香,都能让人感受到本质的纯正和真诚。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