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暨自动核销业务在自治区本级、呼和浩特市及所辖旗县区共21家用票单位试运行。试点内容覆盖了自治区目前使用的全部10种票据的申领、开具、核销、归档、检查等全业务流程。自治区通过AI智能监管大模型,实现了对21家试点单位票据信息的秒级判断及处理,系统可同时处理超10万份数据,精准识别10类违规情形,大幅降低80%的人工审核工作量,实现财政电子票据监管从“人防”到“智防”的转变。
构建双重认证体系 筑牢用票安全防线
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系统通过构建主体资质智能校验与业务场景动态核验的双重机制,系统性提升票据抗风险能力。
强化主体资质核验。基于智能识别模块,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维护并核验用票单位上传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等5类证书有效期,实现“到期即锁定”的动态用票管控机制。用票单位更新证件并通过系统核验后自动解除禁用,恢复票据使用。
强化人员身份核验。打通密码找回与数字证书(UKey)挂失线上办理渠道,用票单位在登录页面可通过短信验证方式重置密码或挂失UKey,并同步锁定该系统账号开票功能,从而有效防范违规登录、冒开票据风险。
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减少用票单位负担
为贯彻落实“简政放权”转作风相关工作要求,自治区财政厅从“两减一增”入手,减轻用票单位负担,提高票据使用效率。
“减”流程环节。票据申领取消财政部门人工审核环节,用票单位按照“核旧领新”原则完成票据核销后,即可重新申领票据,票据由系统自动审核发放。在线开票单位,不再单独设置票据申领环节,实现票据即领即开;接口开票单位按照分次限量原则申领。目前,票据平均申领周期由3个工作日压缩为秒级响应。
“减”附件重复上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捐赠票据等佐证材料,减少《协会章程》等两项资料重复上传次数,删除《开票申请》一项非必要资料。
“增”智能填单功能。通过接入DeepSeek,系统能够自动解析用票单位上传的附件资料等非结构化数据,并从中抓取关键要素回填票面信息,自动填充超50%的票面信息,使开票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40秒,并有效减小人工录入误差。
创新票据监管手段 提高智能监管水平
为系统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模型,实现风险隐患的实时感知、动态预警和即时处置,使所有可疑票据全部在事中被拦截处理,确保各类问题发现即被化解,从根本上破除“问题积压—突击整改”的被动管理难题。
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模型基于“监管规则控制+附件资料分析”机制实现对不同票种申领、使用、核销、检查的全流程智能监管,有效解决电子票据监管要素提取难、人工审核效率低、风险预警滞后等监管痛点。
压实各方主体责任 形成票据监管合力
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厘清用票单位与财政部门责任。用票单位核对确认票据与业务资金流等数据信息后,提交系统自动核销,操作留痕倒逼其强化内控;财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借助智能模型聚焦事后高风险研判,检查异常票据,依使用情况提需求,系统定制化筛查历史数据,使检查更精准。
自治区财政电子票据智能监管体系是科技创新驱动管理变革的实践,推动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数据化治理转型。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总结试点经验,优化流程、完善规则、提升系统功能,实现全区监管质效双升,打造数字财政建设的“内蒙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