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怒放

祥爱临汾 2024-10-17 18:18:54

10月16日清晨,秋日的阳光洒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退休干部王连成的书桌上,一张“王震与总场签订军令状”的照片格外醒目。

“新湖农场植棉三万五千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一百五十斤以上,利润一百五十元以上……此具。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二日。王震。”

图片来源:农六师垦区•五家渠市志2001年11月第一版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满载着时代的记忆。王连成久久地看着这张照片,陷入悠远的回忆。

签下军令状 交出成绩单

“新疆的棉花种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由于纬度偏高、无霜期短,产量一直很低。特别是北纬44度以北,曾是大家认为的植棉禁区。”王连成说:“新疆真正大规模植棉,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81年1月王震与新湖农场立下的地膜植棉‘军令状’。”

2020年,王连成参与编撰《新湖农场简史》,其中第六章《历史性转折 改革中发展》,讲述的就是王震与新湖农场的故事。

王连成是《新湖农场简史》的编撰者之一

新湖农场1963年建场,曾是全国五大农场之一,当时已连续亏损十多年。新湖农场的干部和职工都很焦急:何时能扭亏为盈,何时能增加收入?改变命运的契机,就是与王震将军签订的“军令状”。

1981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王震将军在新疆视察调研。1月12日这天的安排是约见昌吉州五家渠农垦局和新湖农场的领导。

当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汇报农场常年亏损,棉花产量每亩只有二三十公斤时,王震面色凝重。“石河子农学院搞地膜植棉,你们看了没有?每亩单产135公斤,要增加多少利润呀!你们新湖农场要搞35000亩地膜植棉,一亩也不能少。”

据当时在现场采访的原农六师《五家渠报》副总编闵长庆回忆,当时大家正在议论地膜植棉的好处和如何推广这项新技术时,王震将军忽然大声地喊道:“拿纸来!拿笔来!”

王老说:“写一个东西,大家都签字。空口无凭,立字为据。”

大家惊奇,面面相觑。

时任农业部副部长陈实在准备好的一张稿纸上写着:

新湖农场植棉三万五千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150斤以上,亩利润争取150元以上。1981年1月12日。

王震接过去一看,立即又大声喊起来:“怎么和我说的不一样啊!”说着又拿起笔,在纸上补写一句:“取得赶上石河子棉科所地膜棉亩产270斤。”随后刚劲有力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签过“军令状”后,王震将军高兴地与大家合影。(图片来源:新湖农场提供)

这一年,新湖农场把“军令状”化为巨大的动力,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新技术。这一年,新湖农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平均亩产皮棉180斤,皮棉总产303万斤,全场增收1020万元,由上年亏损391万元而转为盈利418.5万元,超“军令状”利润265万元,1.2万名农工平均得奖120元,最多的超过1000元。

“那一年新湖农场棉花大丰收,农场给每个职工都发了90元到1000元的奖金,我拿了4000多元奖金,是全场最高的!”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获得者、新湖农场退休职工王克英自豪地说。

新湖农场终于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跨入了国有农场的先进行列,农场干部职工喜气洋洋地给王震将军写了一封信报喜。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消息:《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搞好生产 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

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的消息。

新湖农场地膜植棉丰收的喜讯传开后,顿时化为新疆农业生产的巨大动力,吹响了全疆大面积推广种植地膜棉的号角。一场新的生产革命在天山南北展开,为新疆建设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找到了一条路径。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总产511.2万吨,占全国总产超九成。至此,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商品调出量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如今,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兵团棉花单产、机械化率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打响科技牌 棉田立新功

10月,秋日的阳光拥抱着广袤的田野,新湖农场60.8万亩棉花吐絮成熟,进入大规模采收期。二十连职工郑培培今年种植了100亩棉花,“我今年棉花单产超过500公斤,每亩地的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郑培培高兴地说。

今年36岁的郑培培在新湖农场种植棉花第3年,全家的吃穿用度、孩子上学都系在棉花上了。

5月初,新湖农场职工王绪刚(右)和三十二连党支部书记刘豫鲁在棉田查看棉花长势。

1994年,新湖农场党委果断提出做大做强棉花产业,实现“振兴农场经济、致富职工群众”的总体思路。此后,农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稳步提升。到2000年,棉花种植面积达26.8万亩,皮棉单产达到了124.8公斤,成为兵团、六师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科技植棉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王连成回忆说。2002年2月,他从新湖农场原二分场二连调到一连担任连长。

之前,新湖农场原二分场一连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在新湖农场60个农业连队中倒数第一。为此,王连成和连队指导员苏胜利带领机务人员自己动手,想方设法把平均单穴下种量4粒的播种机,改造成了“一穴一粒”播种机。同时,连队还推广了棉花抗枯品种。

当年春播,新湖农场原二场一连实现苗齐苗壮。兵团在一连召开了春播现场会,新湖农场科技植棉的经验在兵团得到了推广。

2002年,一连棉花总产量高达3227吨,棉花单产突破331公斤,成为六师有史以来第一个籽棉总产突破3000吨大关的连队。秋收时节,当最后一车籽棉交到加工厂时,新湖农场的锣鼓队在加工厂门前敲响了振奋人心的锣鼓,王连成和交售棉花的车辆都喜气洋洋地戴上了大红花。

“那年,农场给我奖励了20000元,我全都交给了连队食堂。”王连成自豪地说。那些年,王连成先后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随着植棉面积逐年扩大,每到收获时节,采摘棉花成了一项庞大而又繁重的任务,农场每年都需要从内地接大量拾花工采摘棉花。劳力紧缺时,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机关暂停办公……成千上万人奔赴万顷棉田“抢收”。从金秋到初冬,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秋收。新湖农场党委开始思考引进、推广机采棉技术。

2000年8月,新湖农场首次从国外进口了3台价值几百万的采棉机,机采棉的试点就定在王连成所在农场原二分场二连。“那时进口的采棉机,采得不干净,职工不接受,挡在采棉机前不让采。我们就给职工做思想工作,进行二次采摘。”王连成回忆说。

采棉机驰骋在新湖农场万亩棉田中

新湖农场党委始终坚信,棉花采摘机械化是大势所趋,每年都坚持逐步扩大机采棉面积;同时研究改进现有棉花加工设备,以适应机采棉加工的需要。

2005年,新湖农场有8万亩棉花实行机采,采摘费每亩降低数十元,节省资金880万元。加工后的皮棉一级、二级占70%以上,赶上甚至超过人工采摘棉花的加工质量,创造了新湖农场近40年植棉史上的新纪录。

2013年9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吕大刚拍摄的机采棉照片。

2013年,新湖农场机械采摘面积达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新湖农场原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吕大刚清晰地记得,那年9月27日,他用相机拍下了农场机采棉的壮观场景,并迅速把图片发给新华社,当晚新华社就向全球播发了《新疆兵团近800万亩棉花机械化采摘》的消息,采用的就是这幅图片。第二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四版也刊发了这幅新疆兵团机采棉的图片。让吕大刚惊喜的是,他的这张照片还被兵团成立60周年纪念邮票选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随着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国产采棉机打破了进口采棉机的垄断。2022年金秋时节,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首批“兵团造”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驰骋在银色的棉海,新湖农场60多万亩棉花,只用20多天就结束采收。

人工采摘棉花和机采棉的对比照片

如今,新湖农场已全面推广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监测、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获等精准农业技术,棉花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23年,新湖农场开展智慧棉田试点工作。职工坐在家里点一下手机屏幕就能给自家的棉田浇水施肥,在棉花地里拍张照片上传就有农业专家支招。

“以前一个人管理10亩棉花都费劲,现在管500亩地都不成问题。”三十二连职工王绪刚乐呵呵地说。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湖农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延伸棉花产业链,农机合作社、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新湖农场鸟瞰

2019年,在新湖农场党委的引领下,三十二连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五家渠市同恒联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王绪刚等种植户投资入社,筹集1400万元购买了2台采棉机和4台配套打包服务机车,为职工提供服务。合作社还和轧花厂议价、“统一团售”,每公斤籽棉销售价比散户高了0.3元,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轧花厂+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棉农在棉花种植、收购、加工环节都能获益。仅此一项,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就增收6000元。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三十二连的2.4万亩棉花比其他连队提前10天完成采收,职均收入达9.3万元。王绪刚这一年种植了600亩棉花,净挣了近50万元。

如今,合作社棉花种植面积由3000亩增至2.65万亩,是全场36个连队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连队,拥有大型农机具35台(套),2023年,合作社纯利润达600多万元,社员每人大约多分到3万元至5万元。“今年的奋斗目标是首创亿元合作社,让入社职工享受更多分红!”三十二连党支部书记刘豫鲁信心满满地说。

令人欣喜的是,2020年,年产20万吨的新疆五家渠泰坤蛋白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新湖农场,利用棉籽生产加工低温脱酚蛋白、食用植物油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将棉籽“吃干榨尽”。“我们的高端棉籽蛋白产品是水产养殖的高品质饲料之一,客户覆盖疆内外。2023年,公司实现产值7亿元。”新疆五家渠泰昆蛋白有限责任公司行政部经理李鹏飞介绍说。

3月24日,在新湖农场新疆五家渠植物蛋白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在将生产完成的棉籽脱酚高蛋白进行装车,准备销往内地市场。

龙头企业的带动,拉长了新湖农场棉籽深加工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棉花系列产品的效益,助推了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今年,新湖农场实施棉花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兵团‘百连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亿元示范连队。”新湖农场场长李永江说。

4月23日,自治区劳动模范王连成受邀以“屯垦戍边——我和我的兵团”为主题,给新湖总场中学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新湖农场的植棉史,就是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缩影……”前不久,在新湖农场中学举办的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中,王连成受邀以“屯垦戍边——我和我的兵团”为主题,给全校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王连成给孙女讲述兵团故事

时光荏苒,兵团已走过70年光荣历程,那些在新湖农场建设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人们已两鬓斑白、渐渐老去。但是,那些历史,历久弥新,那些精神,血脉相承,那怒放的朵朵棉花,是农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的建设者在先辈们洒下汗水的广袤大地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故事。

来源:新疆兵团第六师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新慧 鲍飞 吕大刚 张静

0 阅读:0

祥爱临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