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二十多年,那十年里的绿茵场上激情依旧让人回味无穷,DS这种人工智能给出的甲A最佳阵容引发了太多老球迷,只是感觉这个阵容好像和当年看球的感觉有点不一样。
江津固然不差,算是门将位置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要是讲甲A十年的话,很难不想起区楚良那张时刻准备扑出的扎实身影。他那时候在国家队可是绝对主力,97年的十强赛就是他在把守大门,虽然没能成功,但那段时光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啊。江津其实是在甲A后半段才慢慢上位的,如果要评选一个真正代表甲A十年的门将,区楚良恐怕更有说服力,毕竟他是那个时代中国足球最有希望的时候的国门,这点含金量是别人很难超越的。
从技术层面来讲,区楚良的出击和扑救都挺有特点的,特别是在高空球的处理上,当时在亚洲范围内都属于一流水准。记得有一次他在对阵日本队的比赛中,连续做出三次高难度扑救,连日本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事情。那个年代的国门选择其实不多,区楚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回想起来,区楚良在俱乐部的表现也相当稳定,虽然没有太多惊艳的表现,但失误率极低,这对一个门将来说其实是最重要的素质。很多球迷可能记不清他有多少次精彩扑救,但绝对记不得他有多少次低级失误,这就是一个顶级门将的基本素养了。相比之下,江津虽然也很出色,但偶尔会有一些判断上的问题。
甲A那个年代的门将普遍训练条件不太好,很多人都是靠着天赋和意志力在支撑,区楚良能在这种环境下保持高水平,确实不容易。他的职业生涯虽然没有像江津那样去国外踢球的经历,但在国内联赛中的表现足以让他成为甲A十年的代表门将。尤其是在关键比赛中的表现,区楚良往往能够在球队最需要他的时候站出来。
从球队的代表性来看,区楚良效力过的球队在甲A时期也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一点和江津差不多。但区楚良的职业生涯更加稳定,没有太多的转会变动,这也使得他的形象在球迷心中更加深刻。江津虽然后来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严格来说,他的黄金时期更多是在甲A结束之后。
如果要考虑甲A整个十年的代表性,区楚良显然更符合这个标准。特别是在中国足球最接近世界杯的那段时期,他的存在感极强。江津在01年后确实表现出色,但那已经是甲A的末期了,从整体来看,区楚良的影响力更大。
也有人会说江津在技术上更为全面,特别是脚下技术方面,但门将最重要的还是守门能力,在这方面,区楚良和江津不相上下。而且在那个年代,门将的脚下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重要,更看重的是基本功和判断力,这恰恰是区楚良的强项。
从职业态度和示范作用来看,区楚良也是无可挑剔的。他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了一代中国门将,至今仍被很多人称道。相比DS给出的选择,我觉得区楚良更能代表甲A十年的门将水平和精神风貌。
对于后防线上的四个人选,申花和大连各占两席确实相当合理,毕竟这两支队伍是那十年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吴承瑛、范志毅和张恩华的入选基本没有异议,但孙继海在这个位置上就有点值得商榷了,虽然他的能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他代表甲A十年的右后卫,我总觉得北京国安的谢峰更加名副其实,因为孙继海在那段时间里更多的是在英超曼城队效力,而谢峰则是扎扎实实地在国内联赛中征战多年,特别是在北京国安队效力期间,他展现出的防守硬度和进攻助攻能力都堪称国内顶尖。
谢峰的技术特点非常鲜明,右路快速突破和传中是他的拿手好戏,当年国安队的很多进球都是从他的右路传中开始的。他那种风风火火的打法,在当时的甲A联赛中独树一帜,给很多球队的左路防守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而且谢峰的体能也相当出色,全场比赛下来基本不会有太明显的体能下降。
在防守端,谢峰虽然不像范志毅那样凶悍,但他的位置感很好,很少会在防守中出现明显失位。特别是在一对一的防守中,他的成功率相当高,这也是他能够长期占据国家队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孙继海在海外联赛的磨练,谢峰在国内联赛中的表现更能代表当时中国足球的实际水平。
从联赛贡献度来看,谢峰对北京国安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是球队右路进攻的发起点,也是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他效力的那些年里,国安队虽然整体实力不如大连和申花,但也一直是联赛中的强队,谢峰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孙继海在甲A的出场次数要少得多。
谢峰的技术特点在当时的中国球员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他不仅速度快,技术也相当细腻,这种组合在国内球员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他的传中球质量,在当时的国内球员中能排到前三位,这对于一个边后卫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的这些技术特点也很好地弥补了国家队在右路的短板。
从稳定性来看,谢峰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很少因为伤病或状态问题长期缺席比赛,这种职业素养在当时的中国足球中也是值得称道的。相比之下,孙继海虽然技术全面,但他在甲A的出场次数和稳定性都不如谢峰。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亚洲范围内,谢峰在那个年代也是亚洲一流的右后卫。记得有一次亚洲杯比赛,他面对的是当时效力于欧洲联赛的日本球员,但谢峰在防守端几乎没有让对方占到便宜,还策划了几次颇具威胁的反击,这种水平放在当时的亚洲足坛也是相当出色的。
从纯粹的甲A贡献来看,谢峰无疑更适合这个最佳阵容。他在联赛中的稳定发挥和鲜明特点,更能代表那个时代中国右后卫的最高水平。孙继海固然出色,但他的辉煌更多是在国家队和海外联赛中体现的,这与本次评选的初衷有所偏离。
DS给出的中场四人组包括李明、彭伟国、马明宇和LT,从整体配置来看基本合理,但我却觉得LT这个人选有点突兀,如果要从辽宁队选一个人的话,郝海东应该是更合适的选择,不过如果真的要在中场位置上调整的话,上海申花的祁宏无疑是更合适的人选,他在甲A期间的表现实在是太出色了,不仅进球效率高,而且他的跑位意识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在当时的中国足球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这种特点在中场球员中尤为难得。
祁宏的中场特点非常鲜明,他不是那种控球型的中场,也不是传球大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球跑动和门前嗅觉。这种球员类型在世界足球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场进攻型球员,但祁宏的进球效率要高得多。他那种随时可能出现在禁区内的威胁感,让很多防守球员都极为头疼。
在申花效力期间,祁宏的进球数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对于一个中场球员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他不仅能攻城拔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很多重要比赛中的制胜球都是由他打进的。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能力,是顶级球员必备的素质,LT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
从技术特点来看,祁宏的头球能力在中国球员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这使得他在定位球进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记得有一次他在对阵大连的比赛中,连续两个头球攻门得分,显示出了惊人的头球功力。这种能力在当时的中国球员中是非常少见的,也为国家队提供了更多的战术选择。
祁宏在甲A联赛中的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是申花队夺得冠军的核心功臣之一,在很多关键比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他的存在让申花的进攻变得更加多变和难以防守,这也是申花能够与大连分庭抗礼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LT虽然也有不少精彩表现,但整体影响力要差一些。
从球员类型来看,祁宏的特点也能很好地补充中场的其他人选。李明是组织型中场,彭伟国是防守型中场,马明宇兼具组织和进攻能力,再加上祁宏这种进攻型中场,整个中场的配置会更加合理和均衡。而LT的特点与马明宇有些重叠,这样的配置在战术上并不是最优选择。
祁宏在国家队的表现也相当出色,他在很多重要比赛中都有进球,这种在高水平比赛中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实力。特别是在面对亚洲强队时,他的表现往往能够给球队带来信心和动力。这种在高水平比赛中的发挥能力,也是评价一个球员的重要标准。
从职业态度和示范作用来看,祁宏也是无可挑剔的。他的训练态度一直很认真,场上也总是全力以赴,这种职业精神对年轻球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相比之下,LT在这方面的表现有时会受到一些质疑。如果要选一个能够代表甲A十年中场最高水平的球员,祁宏无疑是更合适的人选。
前锋线上,宿茂臻的入选基本没有异议,但小王涛和宿茂臻这对搭档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因为按照当时中国足球最流行的442阵型,双前锋的搭配通常是一个高中锋负责抢点,一个速度型前锋负责两翼突破和传中,所以在这个位置上,我认为泰山队的高峰是比小王涛更合适的人选,他不仅有着惊人的速度和出色的突破能力,还具备相当不错的传中和射门能力,与宿茂臻搭档应该会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而且高峰本身在甲A十年中的地位和表现也足以让他入选这个位置。
高峰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快,在当时的甲A联赛中,几乎没有后卫能在速度上压制他。这种速度优势使得他在边路突破时有着巨大的威胁性,很多球队面对泰山队时都不得不安排两名球员来盯防他。而他的这种特点与宿茂臻的高点能力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国家队能够有不错配合的原因。
高峰不仅速度快,技术也相当全面。他的盘带能力在国内球员中是顶尖水平,特别是在高速奔跑中的控球能力,这在当时的中国球员中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技术特点使得他在突破后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传中。他的这种全面性在甲A联赛中给很多球队的防守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从进球能力来看,高峰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虽然经常在边路活动,但进球数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一些关键比赛中的进球,显示出了他的大场面能力。相比之下,小王涛虽然技术细腻,但进球效率要差一些,这也是他在国家队出场机会不如高峰多的原因之一。
高峰在泰山队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是球队进攻的核心,很多进球都是由他发起或直接打入的。在他效力的那些年里,泰山队虽然整体实力不如大连和申花,但也一直是联赛中的强队,高峰功不可没。这种在俱乐部的核心地位也是评价一个球员的重要标准。
从国家队表现来看,高峰也是那个时代的主力球员之一。他在很多重要比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边路的突破和传中,为国家队创造了很多机会。他与宿茂臻的配合也比小王涛更为默契,这在很多国际比赛中都有体现。
高峰的职业生涯稳定性也相当出色。在他的巅峰时期,很少因为伤病或状态问题长期缺席比赛,这种职业素养在当时的中国足球中也是值得称道的。相比之下,小王涛的职业生涯起伏较大,稳定性不如高峰。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亚洲范围内,高峰在那个年代也是亚洲一流的边锋。记得有一次亚洲杯比赛,他面对的是效力于欧洲联赛的日本和韩国后卫,但高峰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速度和技术创造出不少威胁,这种水平放在当时的亚洲足坛也是相当出色的。
从甲A十年的整体贡献来看,高峰无疑更适合这个最佳阵容。他在联赛中的稳定发挥和鲜明特点,更能代表那个时代中国前锋的最高水平。小王涛固然技术出色,但他的整体影响力和代表性要弱一些,这与本次评选的初衷有所偏离。
其实回顾甲A那十年,不仅仅是球星璀璨,更重要的是当时几家顶级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建设非常出色,特别是大连万达和上海申花,他们不仅自己培养了大量优秀球员,对整个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都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青训体系的建设成果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联赛成绩,因为它们培养的球员不仅在甲A时代发光发热,在后来的中超联赛甚至国际舞台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只可惜这样的青训传统在后来的足球发展中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笔资金引进外援和国内成名球员,这种转变对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大连万达的青训体系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为系统和完善的。他们不仅有专门的青训基地,还有完整的梯队体系,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应的训练队伍。这种从小抓起的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能够持续输送人才到一线队。当时的大连队阵容中,很多主力球员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这在当时的中国足球界是非常少见的。
申花的青训同样出色,他们与大连的模式有所不同,更注重与学校的合作和社会青训的挖掘。这种多元化的青训模式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球员,范志毵呣揭唤∧瑺笄,都是申花青训体系的杰出代表。这些球员后来不仅在俱乐部有出色表现,在国家队也都是主力或核心球员。
青训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培养球员,还包括教练员的培养和理念的传承。大连和申花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不仅引进了先进的训练理念,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训教练。这些教练后来在各级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足球的教练员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长远来看,青训体系的建设可能是甲A十年留给中国足球最宝贵的财富。虽然后来的中超联赛在商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青训建设上却出现了倒退。很多俱乐部更愿意花大价钱引进成名球员,而不是耐心培养自己的年轻人才。这种短视行为导致了中国足球人才断层的问题。
甲A时期的青训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球员的基本功和意识培养。当时的训练条件虽然不如现在先进,但教练们对基本功的要求却非常严格。这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球员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青训往往过于追求战术和比赛结果,而忽视了基本功的培养。
青训体系的建设还包括球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甲A时期,大连和申花等俱乐部非常注重球员的思想品质和团队意识培养。这种全面的培养模式,使得那个时代的球员不仅技术出色,职业态度也普遍较好。这方面的传统在后来的足球发展中也逐渐被淡忘,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要评价甲A十年对中国足球的贡献,青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球员,还为中国足球的教练员培养和理念传承做出了贡献。可惜的是,这种宝贵的传统在后来的足球发展中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国足球至今仍面临人才断层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甲A时期,虽然整体环境有各种不足,但大连和申花等俱乐部依然能够坚持青训投入,这种长远眼光和耐心值得肯定和学习。反观现在,很多俱乐部虽然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但却缺乏这种长远眼光和耐心,这也是中国足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