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游记

看航空 2024-08-09 12:55:32

不久前,我去了趟四川南充旅游,南充博物馆和四川大木偶剧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充博物馆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巴人的历史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巴人是中国古代一个迁徙族群,起源于东夷,夏初迁至豫西北,殷末迁至汉水上游。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从陕西汉中向四川南充一带扩展,并且在四川盆地建立了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巴国和苴国,设置了巴、蜀、汉中郡。巴人以虎为图腾,在博物馆陈列的许多青铜器和瓷器中都有带有虎的样式,保留了巴人文化的印记,巴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整体。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中国历史几乎是同步的。

明末清初,四川省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人口骤减,统治者为了弥补缺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湖广(现湖北、湖南)移民的人口最多,而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移民的最大群体。博物馆展示了在“湖广填四川”过程中,南充的文化语言的融合。南充方言属于西南方言,但有些地方的方言与周边方言差异极大,就体现了“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比如长乐方言和仪陇客家方言。在长乐方言里,“有什么事情”叫“么子事”,“吃饭了”叫“qia饭了”,“到哪里去”叫“ke哪里”。在仪陇客家方言里,“脑门”叫“气迷心”,“学生”叫“活生子”。移民们历经千辛万苦建设家园,也带去了南方各省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湖广填四川使南充成为了一个方言多样的移民城市,呈现了一派和而不同的城市气息。

南充博物馆东侧是大木偶剧院,端午节期间,木偶剧院正在上演的是川北大木偶戏《天下有偶》。《天下有偶》讲的是木偶戏的起源和世界各地不同类型木偶皮影戏。木偶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

四肢灵活的川北大木偶高度为2米,川北大木偶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单人操作体积最大的木偶,表演人员需要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木偶撑起。梅州市五华县提线木偶高度为90厘米,需要14至20条线进行操作,线条繁多,操作复杂,技巧难度高。

梅州五华提线木偶戏有600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连接海内外同胞的作用,2008年五华提线木偶也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北大木偶发源于四川省仪陇县客家乡石佛乡,大约300年前的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一户杨姓人家将大木偶带到了仪陇县,历经300年的锤炼,成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在川北地区,木偶戏又被称为木脑壳,木脑壳曾经非常流行,2006年,川北大木偶戏经过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广填四川”不仅促进了四川的开发,也造成了木偶戏的相互交融,促使木偶戏的繁荣发展。

历史上,不仅有湖广填四川,同时期还存在湖广填陕南,湖广移民带来了南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茶叶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影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促进了南北文化交融。(周珂)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