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原本,是我2021年最期待的电影。
没想到,它经历换角、改名、定档又撤档,折腾了四年,删减11分钟,终于在上周六公映。电影开分才5.8,老实说,看到成片,乌鸦内心相当复杂:《平原上的火焰》

1997年冬,中国东北。下岗职工越来越多,满街都是找饭吃的人,治安形势严峻。

刑警队长蒋不凡感到压力山大。最近一个月,市里死了五个出租车司机。警方在荒郊野外找到车,尸体和车一起被烧得不成样子…


经过多番调查,蒋不凡推测,凶手自带汽油,上车后坐到司机后座,趁司机不备将其勒死,拿走钱,然后开车到郊外,倒汽油把车烧掉…但除此之外,毫无头绪,案子越闹越大,搞得整座城市不安宁…警方迟迟破不了案,公安局门口都让出租车堵了,司机们要讨个说法。

急于破案的蒋不凡,干脆找了一辆出租车,天天晚上开出去套凶手…他知道此趟的凶险,干不好,可能把自己搭进去,跟那五个出租车司机一样,让人烧了。

就这样,开到第八天…平安夜,晚上9点半,天下着小雪…有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个女孩儿上了车…女孩坐了副驾驶,男人坐在驾驶室正后方的位置…蒋不凡闻到了一股汽油味…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2015年推出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原著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故事,它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东北20世纪末的尘封往事。通过一桩出租车司机抢劫案,牵扯出文革、改革开放、国企改制,下岗潮、严打等历史事件...你会看到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拍打下的造化弄人,你会看到朴素而善良的人因遭遇不公被推波助澜成了杀人凶手,你会看到那些遭遇了生命无常的人如何努力维系自己的生活...整个故事残酷、饱满、复杂、灰色,每个起承转合都出人意料,却又藏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内核…

书籍封面:《平原上的摩西》作者: 双雪涛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可惜,当小说改编成电影,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呈现得不尽如人意。原来王学兵的戏份全被删除,换了演员补拍,这可能是情节严重割裂的主要原因。电影与最初的版本,相差11分钟,但乌鸦不相信短短11分钟,能把现在影片的诸多漏洞都填上…

先说优点吧。影片对90年代末的时代还原,还是相当精准的。东北冬天永远灰蒙蒙的天,仿佛隔着银幕都能闻到脏脏的空气的味道。绿色军装、老百元大钞、办公桌的玻璃下面压着旧报纸、燃烧的出租车…破败的工厂里,机器停摆,在等待被卖掉…



这种粗粝的质感,甚至比《漫长的季节》的影像来得更真实可信。我相信,这得益于监制刁亦男,他叙事,他的影像,他对东北的了解,由他来监制一部由双雪涛小说改编的关于东北的电影,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而电影也捕捉到了那个时空里的人的精神面貌:茫然、苦闷、压抑…下岗潮来袭,人们突然失去的,不仅仅是饭碗,更是精神信仰,是公序良俗。很多人丢掉了工作,还彻夜打牌,然后输掉了为数不多的积蓄…因为他们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度过,他们习惯于集体生活,习惯于由体制规范的工作环境,突然让这么一群人去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去社会上讨饭吃,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在社会动荡转型期,有人远走他乡冒险求生,有人借着最后的一点权力大捞特捞,也有人干脆放弃挣扎,混吃等死…男主角庄树的爸爸,圆滑世故,懂得贿赂厂长,悄悄拿走了工厂的机器,也懂得去外地开拓市场,在这场游戏中,他如鱼得水,摇身一变成了大款。

而女主角李斐的爸爸,原来是厂里的劳动模范,厂子没了,手艺废了,不得不出门摆摊…父辈们的境遇,深深影响了年轻一代。亲眼目睹父亲行贿的庄树,终于成了混混,和朋友一起,打架、抢车、偷钱,无聊又空虚。但没有人有资格去指责他们,这里的道德与秩序已然崩塌。

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深挖角色,也缺乏更多展现时代的细节,让如此优质的影像沦为了背景板。首先,原著小说采用多视角叙事,每个人知道的信息,是一块块散落的拼图,最后拼凑整个故事的真相,过程中充满了悬疑感。而电影是全知视角、线性叙事,完全牺牲了原著的叙事优势。以至于,观众刚开始被电影的视觉呈现惊艳,十几分钟后,就陷入了无聊…电影前一个小时,一直在铺垫,但又仿佛什么也没有交代。李斐为什么会庄树家里补课?


庄树的父母,一个粗俗油滑,一个爱好文艺,如此迥异的两人,是怎么过到一起的?庄树母亲傅东心,这个角色在原著中非常出彩,她的命运如此跌宕,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宿命感。她为什么会对邻居家的女孩那么好,为什么会对她说那句“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这些在原著中都有交代,但在电影里,全被掐头去尾。

还有,李斐和庄树什么时候产生的爱情?契机是什么?李斐的爸爸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就和庄树的妈妈有了私情?李斐和爸爸的矛盾又从何说起?她怎么会想到,带着亲爹和别人的妈妈一起逃离?所有的疑问,都没有交代,难道是要观众先看原著,再自行脑补吗?重点是,很多原著里也没有,是编剧自己加的啊…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整部电影在现实主义和青春疼痛文学之间反复横跳。电影把重点全放在了庄树和李斐的感情线上,但是两人对话时拿腔拿调的文艺范儿让人不适,行为逻辑也非常生硬,更看不到两人的感情流动…你看不出八年前他们是怎么爱上彼此的,所以八年后两人重逢,突然就吻上了,简直莫名其妙…

刘昊然演得也有问题,八年时间,庄树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一名有正义感的警察,你几乎看不出他的眼神有什么变化。正如网友所说:看他穿警服,有一种小孩穿大人衣服的感觉。


纵然周冬雨在电影中贡献了精彩的表演,甚至有两场戏非常惊艳,却不知为何,要给她配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妆造。很难相信,一个隐姓埋名、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发型如此新潮,每一件衣服都仿佛是时尚单品。她明明遭遇了截肢,安装了假肢之后,完全看不出一个残疾人的不便,还能轻松跳上车前盖,实在让人出戏…不接地气的爱情线,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让人物命运的坎坷残酷,显得无病呻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纠结。一方面,我嫌弃它拍得矫揉造作,另一方面,又觉得电影面临巨大的过审压力,有太多的遗憾,很不容易…早在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播出时,我就写过,希望这个故事能被大家看到。哪怕这些年已经有《漫长的季节》之类的东北书写,我依然觉得,还可以再写,再拍,远远不够。20世纪末的下岗潮,由于国企改制,东北三省上百万人下岗,这是一代人的痛,它的影响蔓延至今,还没有结束。

《平原上的摩西》剧照小说作者双雪涛在沈阳长大,他笔下的很多故事,都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他当了一辈子工人的父亲、他亲眼见证的从繁荣到衰落的铁西区,都是他写作的源动力。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它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这群被时代车轮碾过化为尘埃的人,最深情的注视。


《漫长的季节》剧照在小说里,我们看到,有个下岗工人,晚上专门躲在楼道里,用锛子敲人后脑勺,有时候就抢五块钱。我们看到,一个叫傅东心的返乡知青,爱读书画画,不爱打牌织毛衣,成为厂里的另类,最后委身一个没文化的男人…而就是这个男人,永远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在文革时打死过人,啥事没有,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浑水摸鱼,改革开放后,凭借敏感的嗅觉,发了大财…我们还看到,成绩优异的女孩,想去重点中学,结果鬼使神差地出了车祸…急于破案的警察,在重压之下疑神疑鬼,犯了致命的错误,搭上了性命…

《平原上的摩西》剧照原著丰富的延展性,提醒着我们:在“改开”的主流叙事中,那个时代仿佛天然带着一层玫瑰色的滤镜,散发着光芒…但事实是,美好的背后也有黑暗面,不是每个人都能跟时代节拍共振,依然有很多很多人,永远没能吃上时代的红利,甚至被社会抛弃、碾压…理想在现实和命运面前,显得一钱不值。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再怎么挣扎似乎都是徒劳。


电影里,蒋不凡的母亲说过一句话:我们过去以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后来觉得,也许老天爷根本不管这些。这或许就是让人不忍直视的现实:每个人都是想分开红海的摩西,但红海最终分开了他们自己。我们努力讲述它、呈现它,不过是因为,这样的残酷一直都在,它不只属于90年代,不只属于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