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参与自律挑战,连战3次赔了2万多

乐枫说 2024-12-13 16:21:18

有一种挑战号称只要坚持26天,就能拿到近百万元奖金。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更像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陕西宝鸡的张先生就是被这一噱头吸引,交了报名费后信心满满,结果三次挑战接连失败,不仅一分钱没赚到,反而赔了2万多元。这场看似靠毅力赚钱的自律挑战,究竟是怎么让人一步步深陷的?

张先生在刷短视频时被吸引住了。直播间的主播介绍,这是一场由“专业公司”举办的挑战,只要完成规定天数,就能拿到丰厚奖金。规则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比如每天开灯关灯时间固定、不能遮挡面部超过3秒、不得离开摄像头监控范围。奖金更是有吸引力,从几千块到几十万,逐日累积,挑战成功能拿近百万元。

规则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张先生第一次挑战,仅仅因为睡觉时翻身遮挡了脸,被判定失败。第二次,他因整理被子动作遮挡了摄像头,再次被淘汰。第三次挑战,他改为10天计划,依然因为起身时不小心遮挡了啤酒瓶被判失败。

一个遮挡3秒钟的动作,就能让人前功尽弃。这样的规则到底是在考验自律,还是在诱导失败?

每次挑战,张先生都要缴纳6900元的报名费。他一共尝试了三次,前后花了2万多元。活动方收取高额费用,看似为了“鼓励大家认真对待”,实则是抓住了挑战者的心理弱点:既然交了钱,肯定想坚持到最后。但规则设计得如此苛刻,根本不给成功的机会。

不仅是张先生,还有无数人被吸引参与。他们交出的报名费,远比公司可能支付的奖金总额高得多。即使有人真的完成挑战,公司也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从挑战规则来看,遮挡面部不能超过3秒,听起来像在考验反应速度,但长时间的心理压迫才是最难承受的。每天固定时间开灯关灯,身体稍有不适就可能触碰“失败条件”。甚至连整理房间、喝水等正常行为,都可能被判定违规。

这种规则表面上是让人养成好习惯,实则是在挑战人的极限心理承受力。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加上失败后对金钱的损失,给参与者带来的不仅是挫败感,还有心理上的创伤。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今年山东的一位挑战者,因为睡觉时枕头遮住了脸,被判失败;广西一位参与者,仅仅因为回应了敲门声,结果被淘汰。这些荒唐的淘汰理由,看似不可思议,却是“自律挑战”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更有一些案例证明,这类活动可能从头到尾都是骗局。组织方宣称有成功案例,但很可能只是自导自演的“宣传噱头”。真有人拿到过百万奖金?怕是个迷。

法律上对这些所谓挑战活动早有定论。许多法院裁定,这类规则不合理,参与者与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比如,规则的制定方总是活动组织者,他们能随意解释规则,甚至利用模糊条款来让挑战者失败。而挑战者在参与前,往往并没有充分了解规则的严苛程度,只能被动接受。

这样的模式,从合同上就已经注定失败。即便参与者有所不满,活动方也会用“提前告知”“签署协议”为自己开脱。

这些所谓的自律挑战,看似在推崇自律精神,实则背离了自律的初衷。真正的自律,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习惯,而不是通过极端规则来约束行为。尤其是当自律被贴上“赚钱”“挑战极限”的标签时,它更像是一场商业化的游戏。

没有人会因为遮挡面部3秒而失去自律能力,也没有人会因为关灯时间晚了几分钟而毁掉生活。自律从来不是靠规则逼出来的,而是靠内心的意志和长期的习惯养成。

这些所谓的自律挑战,其实是披着励志外衣的商业陷阱。那些诱人的奖金数字,只是为了吸引你缴纳高昂报名费的幌子。真正想要自律的人,不需要靠这种“金钱驱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天上掉馅饼的事没有,但深坑却不少。与其花钱挑战苛刻规则,不如用这些钱为自己规划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自律的价值,不在于赚到多少钱,而在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挑战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割韭菜”,别为了一场游戏,赔了时间、金钱,甚至心态。

0 阅读:4

乐枫说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