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有机种植虫害防控:防虫网目数选择与生态防护体系
在咱们的田园生活里,总有一些事情让种植户们特别头疼。就拿茼蒿这种常见的农作物来说吧。想象一下,在华北大地上,一片乡下的田园里,有家小农场,农场主李大爷满心欢喜地种下了一茬茼蒿。茼蒿啊,那可是一种口感鲜嫩,在华北地区尤其受欢迎的蔬菜。它长得绿油油的,细长的叶片看着就让人喜欢。
可是,没几天啊,李大爷就发现这茼蒿有点不对劲。才过了3天,一些叶片边缘就出现了小小的缺口,就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似的。15天的时候,那些小缺口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虫洞,整株茼蒿看起来就没什么生机了。李大爷是又气又急啊,在田地里转来转去,心里想:“这到底咋整啊?”
其实啊,像茼蒿这样的有机种植,虫害防控就是个大难题。要是用了化学药,那就不是有机种植了,这可不行。于是,防虫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防虫网目数的选择。
我们先来说说不同防虫网目数的作用。比如说,有一亩地和十亩地的大农场对比。在大农场那一亩面积小的地方,用20目左右的防虫网。农民朋友们发现啊,20目防虫网能把大部分小蛾子给挡在外面。像小菜蛾这种害虫,它特别喜欢钻进茼蒿地里咬食叶片。有了20目的防虫网,小菜蛾想进去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20目的网,通风性还比较好,茼蒿在这个环境下生长得还挺茁壮。一个月下来,产量虽然没有用高目数防虫网的那么多,但也还不错。
再看那个十亩地的大农场,他们用了40目防虫网。这边网友分享他们的经验说,40目防虫网的防护更严密,一些更小的害虫,像蚜虫之类的,就很难突破了。蚜虫虽然小,但是在茼蒿地里大量繁殖的话,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在南方湿润的气候下,蚜虫传播病毒的能力很强,有了40目防虫网,就相当于给茼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可是这40目网通风性就有点差了,这就需要更多的通风措施来配合,要不然茼蒿长得就会有点闷不透风,稍微有点阴天或者温度高一点的时候,就容易发黄。
那我们再来说说除了防虫网目数选择之外的其他有机虫害防控方法。在华中地区,有一片田园里,种了大棚茼蒿。这里有个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他虽然种的是草莓,但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小窍门。他说,在茼蒿地里放一些寄生蜂。这寄生蜂啊,别看小小的,那可厉害着呢。它会主动去找那些害虫的虫卵,然后在虫卵里面产卵。等寄生蜂的幼虫出生了,就会以害虫的虫卵为食,这样害虫就没办法繁殖了。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可环保了。
还有就是进行轮作。在华南地区的某个自留地,老周以前一直种茼蒿,结果每年到了第二茬,茼蒿就病虫害特别严重。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和生菜轮作。原来啊,生菜生长习性和茼蒿不太一样,生菜吸引的害虫种类和茼蒿也不一样。生菜种一茬之后,那些专门危害茼蒿的害虫就少了很多。老周种的茼蒿在第二年重新种的时候就明显比以前健康多了。
在华北的一片乡下,还有个农场主试试种了一些和茼蒿相关的冷门绿植来驱虫。比如金盏菊,这金盏菊虽然不怎么被大家当成蔬菜,但是种在茼蒿旁边好处很多。金盏菊的花朵有一些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能把一部分害虫给驱走。还有薄荷,薄荷不仅我们人觉得清香,在茼蒿地里也很有用。薄荷散发出来的味道,让那些想靠近茼蒿的虫子们敬而远之。但是薄荷不能种太多,多了的话,它会抢走茼蒿的一些养分。这三个冷门绿植和茼蒿种在一起的农场,和只种茼蒿的农场做了对比。发现种了冷门绿植的茼蒿,每个月的虫害发生率都能降低20%左右。
在这半年的数据来看,不同的防虫网目数、不同的辅助防治手段,对茼蒿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华北地区这种比较干燥的地方,如果单纯用低目数防虫网,大概每个月会发现一次小范围的虫害;如果配合轮作和冷门绿植,半年下来总共只出现过三次虫害,而且虫害范围都比较小,对茼蒿的产量影响不大。在华中地区,结合生物防治和合适目数的防虫网,半年里整个茼蒿种植期没有出现过严重虫害。华南地区因为气候较湿热,单纯的防虫网不够,加上轮作、生物防治和冷门绿植后,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半年的数据显示,产量相比那些没有综合防治的茼蒿田增加了15%左右。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茼蒿的有机种植,虫害防控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说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像华北、华南、华中这种气候和地形都有很大差异的地方,不同的种植规模,像小农场或者自留地,还有种植者的预算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最后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啊:在你们的农场或者田园里,如果要进行茼蒿有机种植,你会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构建一套适合的虫害防控体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