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为什么忌讳杀鸡?5个故事带你了解这些春节“冷”知识

吴江野鹤 2024-02-11 20:29:25

“鸡”同“吉”,鸡象征“吉祥如意”。因此,在过大年的时候,人们就要宰鸡杀鱼,以图吉祥美满,年年丰收年年有余。

但是杀鸡过年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杀鸡的。这其间背后的故事,非常有料有趣有“警示”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慢慢分享。

图片01):雄鸡放牧图

“鸡日”不杀鸡,杀鸡不吉利: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别称“新春”,是农历上的“鸡日”。

“鸡日”杀鸡,人们认为大过年的,如果杀鸡的话,会见血。“流血”在民间年俗文化之中,称为“破败”或“衰落”。而且“鸡”同“吉”,鸡是“吉祥如意”的赋予物,杀鸡就意味着“不吉利”,这与大年正月初一,喜庆过节的氛围,是“格格不入”的,非吉即忌。

“鸡”被赋予了“道德”文化符号:

在民间年俗文化之中,“鸡”是“重明鸟”,可辟邪。所以,在窗花之中,就有“鸡形窗花”,把它贴在窗玻璃上,不仅美观养颜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可以“镇鬼避邪”。故迎新贺岁的“岁首”就以“鸡日”为首日。

图片02):鸡被赋予了“道 德”标签

此外,在古人的眼中,鸡是具有“5德”的,是道德文化的“符号”。

古人赋予鸡的“5德”即为:“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

“文德”即为“头上之冠”,“足后有距能斗”为“武德”,“敌在前敢拚”为“勇德”,有美食“招同类”为“仁德”,“守时报晓”为“信德”。

“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主人朝夕相处,和谐共生。怎能在正月初一这个节日极其浓厚的日子里,动“牲”杀。“牲”即“生”。

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对“鸡”的情感认知,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罢了,被赋予了“道 德”的标签,才确认这种紧密关系的结果,不被“牲”杀。

图片03):逢七逢八,宰鸡杀鸭

正月初一忌讳杀鸡,与“过年放生”的习俗相关:01)正月初一赵简子“放生”斑鸠的典故:

赵简子就是《赵氏孤儿》中赵武的孙子,赵景叔的儿子。又名赵鞅,志父,赵孟。是春秋末期晋国6卿大夫之一,战国七雄赵国的奠基人。为晋国公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活妥妥的一个“法制理念”的奠基者和押卫者。

赵简子正月初一放生斑鸠的故事,始载于《列子~说符篇》之中,其核心要义就是“示诸侯有好生之德”。

其原文是:“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日放生,示有恩也”。

图片04):对鸟“放生”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这天,把自己猎捕到的斑鸠,进献给赵简子。赵简子很高兴,然后重重地奖励了邯郸百姓。门客问赵简子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赵简子说是“示恩”于斑鸠(不仅仅是指斑鸠这种鸟,而是泛指一些冬季野鸡或鸟)。但门客认为,“放生”不如“禁止捕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赵简子正月初一“放生”的事,说法有好恶。一说是“作秀”,做表面文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说是“放生”示恩示德,以“和”为贵,以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05):“放生”以示和谐

02)西汉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放生节":

这个规定来源于“刘亭长”在楚汉争霸中的避难事件。

传说在楚汉争霸赛中,刘亭长败北,东躲西藏避害。一日,刘亭长逃到一荒野,无处藏身。但见一口水井,于是委身于井。

井上有飞鸟,待追兵赶到时,见飞鸟并不惧怕而飞走,“臆断”刘亭长不会躲在井中,而悻悻离去,刘亭长由此躲过一劫。

西汉建立以后,刘亭长就下令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放生节”,在这一天禁止“杀牲”。以示救命之恩。

图片06):放生节的由来

民间年俗文化中的“宰鸡”习俗:

正月初一忌讳“宰鸡",但并不等于人们过大年不吃“鸡”。

相反,过大年的丰盛菜肴之中,还少不了“鸡”这道“硬菜”。

图片07):整鸡上桌的盛宴

只不过,过大年用的“鸡”材,要提前准备。按民间年俗“规定”,过了腊八或小年,就算进入过新年的时间,直至元宵节结束。

在腊八以后,只要是逢七逢八,都是可以“宰鸡”的。于是就有了“逢七逢八,杀鸡杀鸭”一说。

图片08):鸡同“吉”,寓意吉祥

但是,这时宰杀的鸡鸭是不能马上吃的,要等到大年30,除夕之夜的“团年饭”上才能吃。且是“整鸡”上桌,不能“拆解”“切碎”,寓意“圆满”“美满”。象征着来年“大吉(鸡)大利”,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热切期盼。

图片09):农村散养的鸡

0 阅读:1

吴江野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