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英雄王曙光现身烈士陵园,背靠栏杆,双腿残破,令人动容!

地缘纪实录 2024-12-31 10:13:21

2016年,越战英雄王曙光大校登上阴山主峰,望向曾经和战友一起用血肉铸就的界碑时,发誓:若有战,召必回。

多年过去,再次见到王曙光大校,是在麻栗坡陵园老山战役40周年祭奠仪式上。

此时的王曙光大校靠着栏杆,脱下双腿的假肢,不断的揉搓着断肢处来舒缓回血,消瘦的残肢被假肢磨破,让人动容。

然而,他并未多做停留,而是匆匆穿戴好假肢,继续祭拜英烈。

人们常说:路在脚下,但失去双脚的王曙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该怎样走下去的呢?

一、投笔从戎,大学生请命去最危险的阵地。

1983年,19岁的内蒙古小伙王曙光,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大二时,他偶然间听讲了一堂英模报告团的学习会,正是这场学习会,改变了这个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学习会上,老山主攻营长臧雷讲述了自己在老山艰苦作战的经历,展示了自己象征着军人荣誉的伤疤。通过臧雷的描述,王曙光知道了真实的战场不只有硝烟与炮火,还有默默无闻的坚守与血浓于水的战友情。

这激起王曙光的血性和向往,他被英雄模范的优秀事迹所感染,立志要向英雄学习,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前往前线,为国征战,报效祖国。

从此之后,他不仅努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还偷偷的在熄灯后进行体能训练,默默关注前线战况,为上前线做准备。

时光匆匆流逝,一晃四年过去了,1987年,在王曙光的刻苦学习下,他以全优的成绩从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还获得了进入国防大学深造的机会。

当时,国防大学正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优秀军校毕业生,为全军中级以上指挥院校培养教员,这对军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石家庄陆军学院计划推荐王曙光前去深造,然而当学院老师将此事告诉王曙光时,他的决定却出乎众人意料。

王曙光拒绝了学院的推荐,非要上前线为国效力。在他心目中,只有上过战场,经过战争的洗礼,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1989年)正打的如火如荼,作为一名时刻准备上战场的军人而言,王曙光自然不甘心继续在后方学习理论知识。

于是,连写三封请愿书,希望部队可以让自己上前线,到最重要、最危险的阵地战斗。

终于,在王曙光的再三坚持下,部队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79师235团见习排长,镇守老山“李海欣高地“。

得到部队任命的王曙光欣喜若狂,因为关注前线战况的他知道,自己所在的连队,曾经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长津湖与美国“北极熊团”,展开了长达十天十夜的恶战,最终大捷,全歼美军,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连队!

而自己要镇守的阵地更是不简单,这块阵地本名并不是“李海欣高地”,它原名”142高地“,处在中越双方交战的最前沿,地势险要,易攻难守,战斗一旦打响,三面受敌,每天都要遭受越军的炮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艰苦、最危险的阵地。

在1984年,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9班14名战士坚守阵地,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死战不退,战至最后一人,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守住了142高地,连续击毙了104名越军,其中还有三个越军军官!

年仅22岁李海欣,在这场战斗中英勇就义,战后为纪念李海欣和9班的14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悍不畏死的优秀品质,部队将这块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王曙光深受前辈的英雄事迹激励,立志要守住这份荣誉,但同时他也清楚此行危险,生死未卜,临出发前,他回了一趟老家。

到家后,王曙光将自己即将上前线的消息告诉母亲。虽然,他的母亲心中满是不舍,但为了战争的胜利和儿子的理想,只好同意。

傍晚,在外出差的王父赶回家,亲自做了一桌饭菜,为儿子饯行,餐桌上,王曙光的父母心情复杂,没有过多言语,只是不断举起酒杯,祝愿儿子凯旋。

第二天,从不送站的父母将王曙光送到车站。登车前,王曙光决然的告诉父母,要做好他回不来的准备,随即便怀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奔往前线。

二、踩中地雷,失去双脚,离开战场的战斗英雄该何去何从?

在战场上,王曙光灵活运用在军事学院所学的知识,打退了越军十余次进攻,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

除此之外,王曙光还开办“猫耳洞图书馆“,丰富战士的文化生活,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之后,阵地换防,但王曙光不愿离开,三次向团长秦天写了请战书,希望可以继续留守阵地,在请战书中,他写了自己请战的理由:

第一,自己是陆军学院毕业,熟悉军事装备,能更好的守住阵地;第二,自己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即便自己牺牲了,家中父母也有人赡养;第三,自己还未谈对象,心中无牵挂,适合留在最危险的阵地!

最终,团长秦天被王曙光的坚持打动,同意他继续留守“李海欣高地“,并嘱咐他:部队培养人才不易,他不能跟着突击队出战,只能在阵地上作为火力掩护部队作战。王曙光如愿留在阵地,跟着突击部队作战。

但随之而来的意外,让王曙光不得不离开了他誓死想要坚守的阵地。

在一次突击任务中,王曙光不慎踩到了地雷,随着一声巨响,他倒在了自己所坚守的阵地上。

当战友将王曙光扶起时,他的双腿已然都只剩半截,战友立即将他送往战地医院,所幸送治及时,王曙光捡回了一条命,但他的双脚和右手中指却留在了战场。

重伤苏醒的王曙光,从医生那里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他知道,失去了双腿的自己再也跟不上队伍的脚步,没了手指的手掌,再也握不稳战斗的钢枪。伤痛的折磨和对未来的彷徨,让王曙光陷入自我怀疑,变得沉默寡言,陷入了人生低谷。

所幸,照顾王曙光的护士一直鼓励他、开导他,让他渐渐重拾信心,而后的两件事,一好一坏,更是让他破茧化蝶,重新振作起来。

好事是,部队了解到了王曙光的英勇事迹,认可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无私无畏的战斗精神,授予他“一等功臣”的荣誉,所在连队也被授予“老山作战坚守英雄连”。

坏事是,王曙光得知了当时将他背到医院,救了他一命的军工小战士李永犬,在执行任务时被炮火击中,壮烈牺牲,牺牲时还不满二十岁。

组织的认可和战友的牺牲,让王曙光重新拾起了“军人”的身份,他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不止属于自己,还肩负着军人的荣誉和战友的付出。

王曙光暗暗发誓:在战场上,要战胜敌人,在生活中,要战胜自己。即便身体残疾,也要继续奋斗,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和战友的牺牲!

三、破茧重生,又遇中年危机,一等功臣会如何让抉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曙光牢记誓言,严格要求自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伤愈后,部队没有因为伤残,让王曙光退伍,而是继续让他留在部队工作。王曙光知道这是部队照顾他。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他重振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经历十几次手术,磨坏了不知多少假肢后,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奋勇作战的“一级功臣”重新站了起来。

重新站起来的王曙光,继续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深知自己无望重返战场,于是转头开始攻读法律,希望可以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证明自己的价值。

终于,在1996年,已经32岁的王曙光,凭借不懈努力,成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两年后便通过了法律资格考试。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深造。

1999年,35岁的王曙光取得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后又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回到部队,成为退伍军人的法律顾问,为退伍军人提供法律援助,继续同他的战友一起“战斗”。

但好景不长,2003年,即便是战斗英雄王曙光,也遭遇了中年危机。这个面对枪林弹雨,也不改颜色的铁血汉子,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

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子女需要抚养,王曙光在部队的工资变得入不敷出。

这时,王曙光读研时候的同门提议,让他复员转业,开办律师事务所,当专职律师。毕竟在那个本科生都金贵的年代,一个法律专业的研究生,绝对是香饽饽,年入几十万并不稀奇。

生活的重担和高薪的诱惑,让他经历着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抉择。是为了家庭的责任,离开培养自己多年的部队?还是承担军人的责任,舍弃小家?

被夹在家庭与部队中间的王曙光,整夜失眠,心中满是苦闷,却无人诉说。辗转之下,他来到了老山,来到了他当时和战友一起用血肉坚守的阵地,来到了带给他“一级功臣”荣誉,却又带走他双腿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

王曙光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坐到他素未谋面,却深刻影响着他的前辈“李海欣”墓前,他倚靠着墓碑,倾诉着自己两难的境遇和心中的苦闷,期望当时给予他精神力量的前辈,可以给他答案。

然而,已经牺牲的“李海欣”自然无法帮助王曙光,但当他抬头时,整座烈士陵园已经给了他答案。

王曙光看到了漫山遍野低矮的墓碑,墓碑下是在“老山战役”中牺牲的战友。

他心中思考: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会怎么办?想必他们一定会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吧!毕竟,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连生命都能够舍弃。

那么他作为一个活着离开战场的军人,怎么能因为暂时的困难,离开培养自己的部队,离开与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呢?

想到这里,王曙光不再犹豫,放弃转业成为专职律师的选择,继续留守部队,为退伍军人提供法律援助。

如今,王曙光被授予大校军衔,就任于北京军区善后办保障局,担任助理员职务。他在经历了生死大关和人生抉择后,变得愈发的坚定和纯粹。

王曙光在工作之余,会前往学校,用平凡的话语,讲述自己的故事,为新时代青年上一堂最深刻的思想教育课。

王曙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教育青年无论身处何等境地,都要勇敢面对,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念!

结语:老兵不死,军魂永在,王曙光将青春献给国防,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国军人的不怕艰险、勇于拼搏优秀品质,是最值得我们追的星!让我们向榜样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0 阅读:0

地缘纪实录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