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险峻崇山峻岭之间,存在着一个传奇的关隘——函谷关。这个关隘在战国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的历史上共有三座,其中最重要的是秦函谷关。现在让我们聚焦在那个攻克函谷关的时刻以及背后的战国将领匡章。
从北到南,太行山的支脉中条山、黄河,以及秦岭的支脉崤山,构成了函谷关附近的纵向防线,整体上拱卫着关中。而横向的古道连接着长安和洛阳,东起崤山,西至华山,大多数位于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因此被称为崤函古道。在稠桑原上的东段,就是函谷道,是这条古道中的关键部分。
稠桑原位于黄河和秦岭之间,是阻断东西之间通道的难题所在。稠桑原上的山谷被称为函谷,深险如函,成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峡谷长约7.5千米,深度在50米到70米之间,谷底宽约10米,最窄处仅两三米宽。由于陡峭绝壁和柏林的密布,稠桑原如同一头蜷伏的猛虎,而函谷就是猛虎身上的一条独特纹路。
秦国在战国时期重建了函谷关,依仗这座险关,他们可以坚守八百里的秦川,保护自己不被攻破;而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可以向外出兵,争夺天下霸权。这座函谷关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即使是天险关隘,也无法保证一个王朝的长久。在战国末年,秦国国力衰退,关隘的防守变得举步维艰。在战争失利时,秦国选择了退守函谷关来休养生息。正如吴起所言,“在德不在险”,关隘再险固,也无法阻挡一个衰败王朝的命运。
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齐国的将领匡章与韩国的暴鸢、魏国的公孙喜连横攻打秦国。经过三年的苦战,他们终于攻破了函谷关。然而,尽管匡章是一位战国时期难得的将才,攻破函谷关的壮举却未被广泛记载,这与他所效力的齐国的衰落和政治腐败有关。
作为战国时期唯一攻破函谷关的人,匡章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他凭借着攻燕败楚、两次打败秦军的战绩,彰显了他的勇武和才能。然而,他所在的齐国却无法抵挡衰亡的命运。齐国国内的上层建筑腐败,加上权臣孟尝君的存在,使得齐国走向灭亡的道路成为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纪念那些为国家和历史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的事迹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函谷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匡章的勇猛和智慧也让他成为战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