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一直针对中国?英国学者曾言: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小彭的灿烂 2025-04-10 11:27:06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这个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时代,美中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牵动全球神经。

从贸易战、科技战到外交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似乎愈发强硬,从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围堵与打压。

无论是限制高科技出口、阻挠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还是拉拢盟友构建对华包围圈,美国的对华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敌意。

有人说是利益之争,有人认为是价值观冲突,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大国竞争的宿命。

而一位英国学者的观点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认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罪"让美国如此忌惮中国?为何中国的发展会让世界第一强国感到如此不安呢?

【中美从合作伙伴到战略对手】

美国对华政策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现实:任何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国家都将面临打压。

中国的迅速崛起触动了世界政治的神经,一场无硝烟的战略博弈正在东西方之间展开。

当中国的GDP总量逼近美国时,华盛顿精英们的警报已然拉响。

大国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崛起中的新兴力量与守成大国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从英荷争霸到美苏冷战,这一规律贯穿近代国际关系史。

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又一轮大国博弈的当代演绎……

中美两国关系曾经历过漫长的敌对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秘密访华才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冰封。

这一"破冰之旅"标志着双方关系解冻的开始,也预示着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美国迎来了"蜜月期",此阶段华盛顿对北京采取了"接触政策",期望通过经济融合促使中国政治体制转变。

两国贸易额飞速增长,中美关系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

到2010年前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美国战略界对华态度悄然生变。

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开始将战略重心东移,这一调整被视为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重大转向。

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呈现二元性,一方面,奥巴马政府仍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另一方面,美国开始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TPP谈判以制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奥巴马时期的"再平衡战略"实际上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第一阶段,在经济领域,美国开始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在军事层面,美军加强了与日韩菲等传统盟友的合作,强化亚太军事部署。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还积极推动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

这一不包括中国的高标准贸易协定,被视为美国主导亚太经济秩序、制衡中国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此时的美国虽有防范之心,但仍保持相对克制,中美关系的基调仍是合作大于竞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焦点,奥巴马政府频频指责中国进行网络间谍活动,双方就此展开了多轮激烈交锋。

2015年,中美终于达成网络安全协议,约定互不从事商业秘密的网络窃取活动。

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可概括为"接触与制衡并行"。

华盛顿希望通过经济交往促进中国政治变革,同时在安全领域保持警惕和制约。

表面上看,两国关系仍维持着合作的基本框架,但深层次的战略焦虑已在美国决策层滋生蔓延。

奥巴马执政后期,美国对华战略已悄然转向,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特朗普上台之后。

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彻底抛弃了前任的克制姿态,将中国公开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由此进入全面对抗时代。

【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变化】

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彻底改变了美国对华策略,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

特朗普政府明确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频繁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贸易行为和技术发展模式。

2018年,特朗普政府正式启动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中美贸易战。

这场贸易战的背后,是美方对中国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指责,包括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障碍等一系列毫无事实依据的指控。

在科技领域,特朗普政府更是釜底抽薪,禁止美国公司向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提供关键技术和产品,试图遏制中国在5G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

同时在地缘政治方面,特朗普政府不断在南海问题上挑事生非,并大力推行"印太战略",拉拢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企图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区域联盟,以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在外交辞令上有所缓和,但实质上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强硬对华政策,仅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寻求与中国有限度的合作。

拜登政府的对华态度可以概括为"竞争与合作并重,但以竞争为主"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更加系统性地推动"重振美国产业"计划,大力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针对性地打压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如电动汽车产业和造船业等。

除此之外,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依然是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主旋律。

美国继续对中国实施芯片"卡脖子"战略,延续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措施,试图从源头上阻断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

通过一系列行政命令和立法措施,拜登政府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对华科技遏制网络,意图保持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

那么为什么美国如此针对中国呢?这一切究竟源于何处?曾有一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中国犯了一个"原罪",或者说中国本身就是美国眼中的"原罪"。

【英国学者视角下中国的"原罪"】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针对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犯了一个所谓的"原罪"。

这一"原罪"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维度,共同构成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焦虑。

中国自建国以来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而美国则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价值观。

这种制度性对立使美国感到不安,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成功直接挑战了"历史终结论"和西方民主制度的普世性,动摇了美国意识形态霸权的基础,这对美国精英阶层的世界观构成了重大冲击。

其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意味着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重塑。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

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多种渠道,逐步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这些举措被美国视为对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挑战,担忧中国可能构建一个平行甚至对立的国际体系,从而削弱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

现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前列。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直接挑战了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国内制造业岗位流失,这些问题被美国政客归咎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

贸易战的爆发正是这种经济威胁感的具体体现,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和技术封锁来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

这些"原罪"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

尤其是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

【结语】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两国在未来将继续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平衡。

而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无论美方如何围追堵截,这一大方向都不会发生改变。

对中美两国如今的困境而言,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环球网关于《美国为什么一直针对中国?英国学者这篇演讲分析得太透彻!》的报道

0 阅读:0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