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选秀活动的噱头搞得是声势浩大,承诺海选冠军将出演主角,让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
可没想到,最后竟然翻车翻得如此彻底!选秀出来的演员基本都被换了不说,最后找来的演员阵容更是让人直呼看不懂。
主角于小彤的宝玉造型,头上梳着非洲脏辫,系着大红银纹珍珠抹额,实在让人无力吐槽。他瘦削的脸庞,狭窄的身材,哪有原著中所描述的“面若中秋圆月”的贵公子气质?反而透露出一股小家子气。
蒋梦婕扮演的黛玉确实很美,但问题在于——她实在太健康了!穿着深V两件套对襟纱衣,身材丰满,气色红润,甚至还能扛着长锄头笑着走过来。
开播之前,许多红学家都期待这版能弥补87版因时代局限留下的遗憾。然而开播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在令人大失所望,说实话,看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红楼梦》明明是经典名著,却被拍出了影楼风的聊斋既视感。
更糟糕的是,这剧中丫鬟婆子们没有规矩可言。不是看热闹就是聚堆调笑,吵吵嚷嚷的像有八百只鸭子,看得人头都大了。
从内心而言,87版《红楼梦》真的是用心去普及原著,让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书中的精髓。然而,10版呢?看似是在对着原著照本宣科地拍,实际上却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细看,反而更像是在向观众普及87版的内容。
你说这个事情气人不气人?明明有能力拍好的,但是就是不好好拍。
87版《红楼梦》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无疑是"宝黛读西厢"。这一幕的拍摄地选在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光是这美丽的取景就让人感到满满的诗意。
三月的杭州,初春的寒意仍在。为了等到最美的桃花盛开,剧组在西湖边守候了好几天。在这个过程中,光是等温度回升就已经让人很着急了,更何况还需要确保桃花盛开的时机恰到好处。
为了营造那片如诗如画的桃林效果,我们最终采用了真花与假花的结合方法。
再看看服装造型,简直就是在还原一幅工笔画!欧阳奋强饰演的宝玉,头戴紫金冠,身穿大红色排穗褂,内搭红镶边白底子竹叶纹样箭袖,下配冰糯蓝色裤子。
这套配置并非随意搭配,而是严格按照世家贵公子的规格穿戴的。
陈晓旭所扮演的黛玉的打扮,也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她穿着一件粉紫色刺绣镶领对襟褙子,里面则是白色交领中衣,下身配着一条绣着折枝红梅的马面裙。
发型是少女式样的斜髻,并且特意留了两根小辫子,用粉色小花和朱钗进行点缀。
虽然他的外貌可能没有达到原著中所描述的“艳冠群芳”的程度,但他身上的那股书卷气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罕见。
剧中道具也十分讲究,其中出现的《会真记》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特别请剧组找到浙江人美出版社的社长奚天鹰,从古籍组借来的真品。
这样对细节的追求放在今天看来都令人惊叹。
最绝妙的是电影场景的布置,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洒在溪水边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风轻轻吹过,落英缤纷。桥下流水潺潺,飘落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
宝黛两人就在这美丽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境中共同阅读一本禁书。
这场景美得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不仅景色优美,演员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宝玉在偷看禁书被发现时的慌乱小动作,黛玉看到书名时的默契浅笑,两人一个心领神会,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都展现出青春活力与情愫萌动。
欧阳奋强的眼神专注而纯净,尤其是看向陈晓旭的时候,把少年人怀春时的羞涩和纯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精心打造的场景,正是《红楼梦》中“诗情画意”的完美呈现,令人赞不绝口。时至今日,谈及这版《红楼梦》,观众们依然赞誉有加。
谈到“宝黛读西厢”这一幕,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浅显。这段故事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也是原著中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让我给大家揭晓其中的奥秘。
需要知道的是,在那个时期,《会真记》这本书并非是普通的作品,它的别名是《莺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它后来被元代的王实甫改编成了另一部作品《西厢记》,也被称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年代,这样的书被视为禁书,不许如宝玉、黛玉这样的年轻人阅读。
黛玉来葬花,却发现宝玉正独自一人躲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偷读。这有趣的设定,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在桃花树下,两个年轻人共享了这美好时光。
这个场景的设计太精彩了!两个怀春少年,一本被禁的爱情故事,再加上那"桃之夭夭"的意境,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暗示。
宝玉借着书中的词句:"你就是那多愁多病身,我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向黛玉表露了他的深情。
这一幕戏不仅让宝黛的感情有了质的飞跃,更暗示了两个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名门世家的子女又有几个敢偷看这种“禁书”呢?何况是男女一起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和黛玉从小相识,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而这场"禁书约会"则成了他们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让他们对感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感情进入了一个更为诗意和有内涵的境界。
这不正是原著作者想表达的吗?通过禁书这一载体,既描绘了年轻人的爱情憧憬,又揭示出他们勇于突破礼教的决心。
那么,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87版《红楼梦》仍然被人们念念不忘,甚至每年都要重温一遍呢?再对比一下10版,虽然制作时间晚,技术更先进,但却备受争议,这里头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红楼梦》中有五大美丽场景,被誉为“红楼五大美图”。包括“宝黛读西厢”、“湘云醉卧”、“宝钗扑蝶”、“晴雯撕扇”和“黛玉葬花”。
这称呼可不是随便叫的,它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也体现了曹雪芹对女性独特的审美情愫。
87版在拍摄这些场景时,非常用心。例如,拍摄"宝黛读西厢"这场戏时,为了等桃花盛开,不惜等待了很久。此外,他们还借用了真古籍,挑选的场景也非常讲究。
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细腻入微,让人印象深刻。
这不仅是在拍戏,更像是在工笔描绘一幅画!正是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原著的尊重,使这部作品成为了经典。
相比于10版,虽然其表面上也是按照原著来拍摄的,但总是给人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感觉。它的镜头语言虽然现代,但是却让人感到别扭。
因此,想要超越经典,仅仅喊口号、玩噱头是不够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被丢弃,艺术品位和追求也随之失去,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了。
这两个版本的比较,给我们带来了深邃的启示: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并非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它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要创造新的经典,不仅需要有创新的勇气,还需对艺术怀有敬畏之心。
综合来看,《红楼梦》不仅仅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更为关键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这个道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