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原赣东北地区南下的红11军的基础上,组建红一方面军第7军团,即红七军团,红七军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仅有一年的时间,但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比如说粟裕、萧劲光、李聚奎和彭绍辉等等。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曾担任红七军团政委,他叫乐少华,按照资历,乐少华可授大将军衔,却在建国初的“三反”运动中受到牵连,最终以开枪自杀的悲剧收场,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乐少华的故事。
乐少华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03年,乐少华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在上海的工厂做学徒工。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乐少华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不仅参加了五卅运动,还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乐少华被送到苏联学习,与大名鼎鼎的王明、博古等成为同窗好友,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愈演愈烈,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在苏联留学的同志回到国内,乐少华便是其中之一。
1931年,回到国内的乐少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机关负责秘密无线电部门工作,第二年被派往中央苏区,在中央军委直属队任总支书记,此后先后在红五军团和红三军团担任军政委,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11月,乐少华接替萧劲光,担任红七军团政委,当时蒋介石正在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缓解中央苏区的压力,军委命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政委乐少华与军团长寻淮洲东出福建,然后挥师北上,沿闽浙边转移至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一路作战数十次,缓解中央苏区压力的同时,宣传了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因此,乐少华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1月,红七军团与闽浙赣军区新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乐少华仍担任政治委员,与方志敏等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继续北出皖南,却在1935年1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困,惨遭失败,寻淮洲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英勇就义,乐少华突围后身负重伤回到浙江老家养伤。
在此期间,乐少华与寻淮洲、粟裕等军事指挥官出现了矛盾,对此,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既无实际斗争经验,又很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娘,以‘反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打击压制干部,并滥用所谓‘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进行瞎指挥。”
1936年8月,历经艰辛万苦之后,乐少华终于来到延安,与党中央重新接上组织关系,随即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在延安军事工业部门做政治工作,在此期间,乐少华结识了一位富家千金,她叫浦代英,经李富春夫妇撮合,乐少华与浦代英于1937年12月成婚。
浦代英有一个妹妹叫浦琼英,来到延安后改名为卓琳,于1939年嫁给了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乐少华被派到东北工作,担任东北军区军工部军工厂厂长、局长等职务,为东北地区的解放以及随后的抗美援朝做了大量的支援工作。
1951年,中央发动“三反”运动,乐少华被牵连其中,东北局为乐少华定了三个错误,即用公款为军工局处以上的领导干部每人买了一块手表;派人到农村收购农民的粮食,在当时的形势下,被认为是对农民的剥削;指示有关部门将从日本人遗弃的炮弹中取出的黄色炸药卖给天津商人,有收受贿赂之嫌。
1952年1月15日,乐少华在家中开枪自杀,东北局却称其“畏罪自杀,抗拒审查”,宣布开除党籍。
关于乐少华的问题,李富春后来回忆道:“乐少华没有什么大问题,他纯粹是个人想不开。”
1954年,邓小平和陈云揭发了东北局原书记高岗的反党阴谋,高岗自杀后被开除党籍,1980年,中央重新审理了乐少华的案子,宣布为乐少华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和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