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处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袁子淳星辰 2024-12-17 16:12:53

在古代,比起普通百姓来说,朝廷命官是很难入狱的。

但这些官员一旦入狱,那遭受的审判和刑罚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一句话说错都会牵连到九族。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官员,本来已经退休了,但因一句话没说对,九族都差点因他而灭。他究竟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重名重利

这个人叫尹嘉铨,在他退休之前,可谓是人生完美。

他的父亲是雍正进士,得到重用后,担任过知府,又做过盐运使。

后来雍正驾崩后,作为两朝元老,他还受到乾隆嘉奖,获得了一个御史的头衔,也算是正三品大员了。

有了这么优秀的父亲,尹嘉铨自然不甘落后,更加勤奋好学,争取名留青史!

他只考了举人,就被破例提拔为朝廷命官,并且一路高升,最后甚至位列九卿,可谓是光耀门楣。

而且他非常擅长写书著作,尤其对儒学书籍十分痴迷,并且他也认为自己可比孔孟二圣。

关键他改编的儒学作品,还颇受皇帝的喜欢。

这更让他有了“心比天高”的自负。

就这样,他兢兢业业为清廷编写书籍,立名立传,一直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年老体衰后,顺利退休。

退休后,无论是朝中大员,还是当地官员,都对他十分敬仰,经常吹捧他们尹家是百代世家,千古名门。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决定要为自己和去世的父亲做点什么,保证名留青史!

正巧,这一天乾隆外出巡游回京,正好路过尹嘉铨的老家。

按照常理,皇帝每到一地,都要有当地官员迎接。

而在直隶地区,尹嘉铨的声望最大,无论是知府还是总督,都将这个光宗耀祖的任务交给他了。

而尹嘉铨稍作推辞,便十分高兴地接纳了。

如果是心思圆滑的臣子,肯定会想着先照顾好皇帝的起居,把皇帝伺候舒服了,还发愁以后的奖赏吗?

但尹嘉铨却不这么想,他觉得皇帝的起居有随从管理,他就是走走过场,给皇帝撑撑场面。

至于舒不舒服……皇帝还能有不舒服的时候?

而且他也等不及了,他想在自己临终之前,能够名垂青史,成为真正的“历史名人”。

于是他就想,自己已经退休啦,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见皇帝了,一定要趁机为自己请赏。

所以他提前想好奏词,准备过几天跪迎乾隆。

而风尘仆仆的乾隆,会给他迎驾的机会吗?

执意邀功

尹嘉铨准备了好久,但在接驾当天,乾隆以体乏身倦为由,直接拒绝他的求觐。

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没想到他刚离职,皇帝就不愿意见他这个年迈老臣了?

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尹嘉铨越想越气,他觉得乾隆就是愧对自己,于是他挥笔写下两篇奏折,交给在朝为官的儿子,让他代为上奏。

这奏折一共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为自己死去的父亲请“谥号”,另一件是让父亲“入祀”。

明明是他想求取功名,为什么要为去世的父亲求名?

这里的尹嘉铨耍了一个小聪明,如果他直接邀功,难免落得一个“贪图名利”的骂名,甚至还会被治罪。

如果给自己死去的父亲求名,按照儒家思想来说,那他也能落得一个“孝”名。

乾隆拿到奏本后,还以为尹嘉铨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由他儿子紧急上奏。

结果拿到手后,发现一点要事都没有,全篇皆是“邀功请名”的词汇。

此时他刚刚巡游结束,因为身体劳累,脾气正大呢,于是挥笔写下“一派胡言,痴心妄想!”等批注。

为什么乾隆会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清朝只有二品以上的封疆大吏才能获得谥号,如果低于这个品阶,那得做出杰出贡献,深得皇帝宠爱,才有机会获得谥号。

但是尹嘉铨的老爹最高也就是个正三品,关键还是一个头衔,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受封。

而入祀也是,品级也是正二品起,条件比谥号还严格,整段乾隆时期总共也就四十多人入选。

雍正时期人数更少,只有十三个人。

可想而知,入祀条件该有多高。

除此之外,入祀人选中,还有很多正统的八旗子弟,作为汉臣的尹会一,入祀条件可谓是一条都没达到。

可能当时乾隆脾气也不好,写下十分严厉的朱批。

而下面的臣子听闻了朱批的严重性,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抓捕工作。

前一天送上的奏折,第二天一早尹家就被官兵团团包围,速度之快骇人听闻。

尹嘉铨听到下人禀报,说外面出现了大批官兵。

虽然他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翻出了自己的顶戴花翎,着装整齐后才走出房门。

结果他刚一出门,就被冲上来的官兵直接按倒在地,并且夺取了他的顶戴花翎。

虽然尹嘉铨高呼冤枉,但多年为官的经历还是让他嗅到了一丝危险。

这群官兵不简单,难道自己触犯了龙威?

牵连九族

随后,他被押入了直隶大牢。

但在这里并未待上几天,他又被暗中押往京城,最终进入了刑部。

到了这里,他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前几天上奏的那篇“邀功帖”出问题了。

于是他急忙解释道,那篇纯粹是自己出于孝心,一时蒙蔽了心智才写下的,并非故意刁难皇上。

而且不赐就不赐吧,他又不强求,不至于被抓吧。

但这些承办此案的官员却不敢如此草率结案,只好继续调查。

可是,接下来又该查什么呢?

因为尹嘉铨虽然贪图功名,但一生也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没什么值得深挖的黑料。

而且他的父亲尹会一为官为人也是数一数二的清廉。

调查他的儿子,也没什么收获。

查来查去,眼见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对皇帝那边总要有所交代吧。

于是他们决定查尹嘉铨的著作,里面总会有点“小问题”吧。

这群刑部官吏前往直隶府,将尹家里里外外抄洗一遍。

尹家本就是书香世家,藏书甚多,而尹嘉铨又喜欢著书立传,平时喜欢写点随笔什么的。

看到如小山般的书籍,这群刑部官员露出了笑脸,因为他们可以在里面大做文章。

尹嘉铨写:读得圣贤书,可为帝王师。

刑部官员就批他:皇帝是天子,是上帝授予的,普通人读上几天圣贤书就能当皇上的老师?

尹嘉铨说自己是古稀之年,而皇上也喜欢称自己为“古稀老人”,你是不是有称帝的想法?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刑部日夜不休,不停地审问他。

这些官员可以休息,但年过七十的尹嘉铨,那是半刻不能闭眼,只要闭眼,那就是一盆凉水浇下。

如果还是睡,各种看不见的小刑罚轮流上,直到认罪为止。

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尹嘉铨终于“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签字画押。

而他也获得了清朝最高刑罚——凌迟加灭九族。

听到这个刑罚后,他突然释怀了,原来这就是伴君如伴虎啊。

晚上在吃断头饭的时候,他看到眼前的酒肉,于是一改颓靡,美美地吃下两块肉,喝下三两酒,准备毅然赴死。

他想用自己的死,让后世之人看清楚清朝的荒唐!

乾隆听到他在狱中能安心饮酒吃肉,心中也怀疑自己是不是错怪忠良了?

而且细想一下,这件事也没那么严重。

思索再三后,他对刑部说:“放了他吧,改为秋后绞刑,他的家族也不用杀了。”

虽然尹嘉铨没被施以酷刑,但还是身死绞架,用生命完成了“名留青史”,只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而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看到了清朝的荒唐,只因为两封奏折,就要株连九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