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6个儿子,为何最无能的继承大统,其他儿子结果怎样?》
世人皆知汉武帝晚年发动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竟只有六个儿子。更令人不解的是,最终继承大统的,却是其中最为软弱无能的小儿子刘弗陵。那么,其他五个儿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一一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尤其是其中最受宠的李夫人之子刘髆,本该是最有希望的储君人选,却因何在一场权力的漩涡中陨落?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看这群皇子们的悲惨命运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太子之死与帝国储君之争
元狩六年春,长安城内一片肃杀。太子刘据府邸内,传出了一阵阵哭声。原来是太子妃卫氏服毒自尽了。这一日,汉武帝刚刚下令严查太子府"藏匿亡命之徒"一事。
谁能想到,就在两个月前,这位太子还在东朝处理政务,备受百官敬重。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巫蛊案,却将这位储君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情还要从江充说起。这位右内史江充,原是太子府的属官,后来被汉武帝提拔为右内史。当时朝中有传言,说是太子府中有人在地下埋藏木人,意图对皇帝不利。
江充向汉武帝报告此事时,恰逢汉武帝身体不适,疑心尤重。一听说太子府中有人搞巫蛊,立即派江充彻查此事。
江充带人搜查太子府,在后园地下果然挖出几个木人。这些木人身上还扎着针,看起来确实像是巫蛊之物。殊不知,这些木人都是江充自己预先埋下的。
太子刘据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连忙向父亲解释。可汉武帝已经龙颜大怒,不由分说就将太子身边的近臣全部收押。
更让太子绝望的是,其生母卫皇后早已去世,身边无人可以为他分辨。朝中大臣们虽然都知道太子为人忠厚,但在汉武帝雷霆震怒之下,谁也不敢为太子说话。
事态很快就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汉武帝下令严查太子府上下,江充等人对太子府的人大肆拷打逼供。不少无辜之人在酷刑之下,只得承认确有巫蛊之事。
就在这时,有人向太子献计说:"陛下年事已高,太子何不趁机发动兵变,夺取皇位?"太子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说道:"我宁可死,也不能做对不起父亲的事情!"
然而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是太子能够控制的了。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被拷打致死,太子府中上下惶恐不安。有些死士按捺不住,竟然擅自起兵,攻打了京城。
这一下可坏了。汉武帝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诛杀太子。太子见事已至此,只得仓皇出逃。最终在长安城外的杜邮亭自尽身亡。
次子刘闳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这位皇子年少时就被封为齐王,但英年早逝,连个传世的画像都没有留下。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只知道他是在巫蛊之祸前就已经去世。
随着长子刘据的悲剧性死亡,次子刘闳的早逝,汉武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究竟该让谁来继承这个庞大帝国?
二、燕王刘旦的自取其祸
元鼎三年,幽州燕国的早春依旧寒冷刺骨。燕王刘旦却顾不得这料峭春寒,连夜召集了他的心腹幕僚商议大事。就在几天前,长安传来消息:太子刘据已死,次子刘闳早逝,而自己作为汉武帝的第三子,似乎看到了希望。
要说这位燕王刘旦,可是汉武帝与李姬所生的长子。这李姬虽然位份不高,却为汉武帝生下两个儿子,在众多妃嫔中也算得上福气。只可惜李姬生性忧郁,终日郁郁寡欢,最后郁郁而终。
在燕国这些年,刘旦过的倒是逍遥自在。幽燕之地自古就是侠客云集之所,刘旦整日与这些江湖游侠饮酒作乐,听他们讲述天下奇闻异事。这些江湖中人也都喜欢这位不拘礼节的燕王,经常带来各地的珍奇异宝献给他。
可这位燕王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个大错。他派出心腹使者,带着一封密信直奔长安,请求入京担任宿卫。要知道,宿卫可是皇帝近卫军的职责,一个藩王要求担任宿卫,这不是明摆着要染指禁军吗?
这封密信很快就传到了汉武帝的案前。汉武帝看完信后,二话不说就把这个使者拉到北门外斩首示众。接着又下了一道诏书,以"藏匿亡命之徒"的罪名,削去了燕国的三个县。
这一削不要紧,刘旦府上那些江湖游侠一听说朝廷震怒,顿时作鸟兽散。有人临走前还提醒刘旦:"王爷,您还是收敛些吧,别跟咱们这些江湖人来往了。"
可刘旦不以为然。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在燕国大肆收罗工匠,打造兵器。这事很快又传到了长安。汉武帝大怒,立即派出御史前往燕国巡查。
御史到了燕国,发现情况比报告的还要严重。刘旦不仅私藏兵器,还在暗中招募士兵,俨然有要自立为王的架势。更令人震惊的是,刘旦竟然在燕国搞起了占星观象,每天让方士们为他测算吉凶。
这下可坏了。汉武帝立即下令,将燕国的地盘再次大幅削减,只留下燕王一座孤城。
刘旦的同母弟弟刘胥见势不妙,赶紧躲回自己的封地,再不敢过问朝廷大事。这位刘胥虽然武艺高强,但在政治上倒是比他哥哥精明得多。
就这样,刘旦在短短几年间,从一个有望继承大统的皇子,沦落成了一个只剩孤城的藩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不懂得审时度势,贸然触及了朝廷的底线。那些曾经追随他的江湖豪侠们,此时也都销声匿迹,再不敢踏入燕国一步。
于是乎,当初那个在幽燕之地纵情山水的燕王,如今只能在这座孤城中日复一日地打发时光,看着自己的封地一点点被蚕食,却无力回天。
三、意外插曲:朝堂上的暗流涌动
元鼎四年的长安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此时的大将军霍光正在自己的府邸中接见一位不速之客。来人是丞相府的一位幕僚,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丞相府正在暗中联络诸位大臣,准备向汉武帝推荐立储人选。
霍光听完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去打探其他朝臣的动向。很快,他就发现朝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派系:一派支持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另一派则力挺年幼的刘弗陵。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匈奴突然在北方边境蠢蠢欲动。汉武帝召集朝臣商议对策时,霍光站出来提议:"臣以为,应当派遣李广利将军率军出击。"
这个提议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李广利是刘髆的舅舅,如今朝中正在讨论立储之事,让他领兵出征,无疑是让他远离朝堂。
朝会散后,卫尉王温舒找到霍光,说道:"大将军,今日这一招棋,走得妙啊!"
霍光淡淡回答:"此事与我何干?是陛下钦点的。"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就在李广利率军出征的第二天,一份奏折送到了汉武帝的案前。奏折的内容说,近日有人在长安城外的土地庙中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祭祀用品。
汉武帝派人彻查此事,发现这些祭祀用品竟然与丞相府有关。更令人震惊的是,调查人员在祭祀用品中发现了写有"立刘髆为太子"字样的木牌。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顿时人心惶惶,生怕又是一场巫蛊之祸。此时的外戚集团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站队表态。
就在这个时候,霍光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他既不参与各派系的争斗,也不在朝堂上发表意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正在静观其变,等待最佳时机。
这场暗流涌动的较量,最终以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场。某日早朝,汉武帝突然宣布:命霍光担任太子太傅,辅佐年幼的刘弗陵。
这个决定一出,朝中各派系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汉武帝已经在立储问题上有了决断。而霍光,这位始终保持低调的大将军,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局势的最大赢家。
就这样,一场本该围绕储君之位展开的明争暗斗,却因为霍光的巧妙布局而提前划上了句点。而此时远在边疆的李广利,还不知道朝中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四、悲剧性人物刘髆
昌邑王刘髆的故事,还要从他的母亲李夫人说起。元狩二年的一个清晨,汉武帝在甘泉宫的画像前驻足良久。画中的女子,正是他最宠爱的李夫人。那年李夫人刚刚去世,年仅二十四岁。
李夫人去世时,刘髆才八岁。汉武帝对这个儿子格外怜爱,不仅封他为昌邑王,还特意让他住在长安城中,时常召见。每次见到刘髆,汉武帝总会感慨:"这孩子长得真像他母亲。"
刘髆的舅舅李广利,本是个普通的马夫。因为妹妹的缘故,被汉武帝提拔为将军。李广利领军出征大宛,立下赫赫战功,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功高震主向来是大忌。李广利深知这个道理,便打起了另一个主意:何不让外甥继承大统?于是,他开始暗中运作。
元鼎五年春,李广利率军出征匈奴前,特意在城门外与丞相刘屈氂密谈。两人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但不久后,一场风波就在长安城掀起。
有人告发刘屈氂的夫人在家中私设祭坛,诅咒皇帝,祈求刘髆早日登基。更要命的是,查案的官员在祭坛下发现了写有"立昌邑王为太子"字样的木牌。
汉武帝大怒,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刘屈氂被捕入狱,其夫人也被收押。审讯中,有人供出李广利与刘屈氂曾在城门外密谋,商议立储之事。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边关传来捷报:李广利在漠北大败匈奴。汉武帝看完战报,却只说了一句:"此人已无可用之处。"
李广利在边关得知长安发生的变故,顿时慌了神。他本想凭此一战将功赎罪,不料朝廷已经查明他与刘屈氂的勾结。
更糟的是,军中开始出现哗变。副将们纷纷指责李广利贪功冒进,置全军安危于不顾。一日夜里,长史和都尉竟想要将李广利捆绑起来。
李广利得知消息后,立即斩杀了长史。但军心已散,后来在撤军途中遭遇匈奴伏击,全军覆没。李广利被迫投降,一年后被匈奴人杀死。
远在长安的刘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政治资本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他的舅舅成了降将,他的支持者们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就连他自己也被人视作不详之人。
那一年,刘髆刚满二十岁。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父皇,只能在昌邑国中孤独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最终,在汉武帝驾崩前的第二年,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皇子,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五、最后的选择:刘弗陵
元鼎六年的长安城,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在未央宫上演。年迈的汉武帝正在召见他最小的儿子刘弗陵,而在一旁站着的,是刚刚被任命为太子太傅的霍光。
这位年仅八岁的皇子,是汉武帝与赵婕妤所生。说起这位赵婕妤,在宫中也是个传奇人物。她本是一名洗浴宫女,因为性格温顺,深得汉武帝信任,这才被封为婕妤。
刘弗陵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整日需要太医照料。在众多皇子中,他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可如今,经过一系列的变故,这个看似柔弱的孩子,竟成了最后的希望。
就在前一日,霍光刚刚接到一份密报。报告说,有人在长安城内散布谣言,说刘弗陵其实不是汉武帝的亲生儿子。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汉武帝耳中。
汉武帝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朝臣们议论纷纷,有人提议:不如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但霍光却站出来说:"陛下,太子之位不可轻易更改,否则必生祸乱。"
这番话正中汉武帝下怀。当即,他就下令严查谣言的来源,同时加强了刘弗陵的护卫。
为了确保刘弗陵能够顺利继位,汉武帝开始着手布局。首先,他任命霍光为大司马,统领禁军。其次,将一批老臣调离京城,改由霍光的亲信担任要职。
这时候,又有大臣提出疑虑:"陛下,太子年幼,若有不测,朝廷将如何是好?"汉武帝听后,立即写下一道密诏,交给霍光保管。诏书上说:若太子不幸早逝,可另立其他皇族子弟为帝。
就这样,一个庞大的辅政班子渐渐成型。除了霍光外,还有大将军金日磾、车骑将军上官桀等人,都被委以重任。这些人虽然出身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元封元年冬,长安城内突然张贴出一份诏书,宣布刘弗陵正式被立为太子。消息一出,满朝震动。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更有人暗中盘算。
此时的刘弗陵,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肩负起何等重任。他只是按照往常一样,在太子府中读书习字,学习朝廷礼仪。每当他遇到不懂的地方,霍光总会耐心地为他解答。
随着时间推移,汉武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经常把刘弗陵叫到身边,亲自教导他为君之道。有一次,他对刘弗陵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用人。霍光是朕的心腹大臣,他日你继位,一定要听从他的建议。"
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这一年的长安,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在这一年,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即将易主,而这个年仅八岁的孩子,将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帝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