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武安最美5大古村落,西通三晋东出太行之地古风悠悠

古村记实录 2023-07-14 06:17:00

河北,邯郸,武安。

武安自古便为西通“三晋”、东出太行的交通要冲,也是北联京津、南接中原的纽带。

这里保留了许多美好的古朴村落,一起来看看最美5大古村落。

1 安子岭村

安子岭村属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是武安市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区,此处群山环绕、沟壑交错。安子岭始建于明朝洪武年以前,依山用青石建筑起一座座四合小院,古村落主要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全石古建筑。

安子岭由古村落和古山寨两部分组成,山下是安子岭古村落,山上则是安子岭古山寨。古村落和古山寨自然地融为一体,唇齿相连。这里山岗绵延,大部分建筑还保留着原始风貌和建筑格局,碎石铺就的小路,早就被磨得油光发亮,古色古香的庙宇、民居、街道、石刻承载着悠久历史,颇有一番穿越时空的感觉。

2 固义村

固义位于武安西南冶陶镇冶陶村东面一公里,卧于南洺河河套腹地,南临洺水,北依药王山,距武安25公里,是典型的太行山区古村落。

该村的历史可追溯到2700年前商末时期,村西岗的商末古城遗址便是最好的佐证,与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是同根同源同宗的一脉支派。建村的历史为唐代,宋、元、明叫故亦。清中期改称固义。在村西进村的关帝阁的门洞上青石雕刻的——“故亦”二字仍十分清晰。

高高矗立在村口古老的阁楼。走在近三百米的东西大街上,石板碎石铺路,窄巷通幽,高坡低岭,依势起伏。明清时代的老宅子参差披拂,跌宕幽深,旧迹斑斑的雕花门楼,两侧蹲着石鼓;老砖青苔,古树绕墙;街边巷角的散落石磨、石碾、石碑、石臼随处可见,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清末民国年间。

固义的主街道是一条东西大街,东起观音阁,西至关帝阁贯穿整个村子,大街就是以前的“古粮道”的必经之地,两旁古老店铺的遗存仍依稀可见。张森林老人讲,民国初年,往来客商驼队在这里的客栈、车马店住宿歇息,大街两旁的杂货铺、饭铺、粮行、酒馆、山货店一家挨着一家。

3 白府村

白府村位于武安东北部,地处平原与丘陵相接处,地貌多褶,居高俯瞰,层层叠叠,巍峨壮观。白府原名百佛,后来谐音成白府。但全村并无白姓,朱姓居多,系山西洪洞移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古村留下古人类及汉代、明代古墓、古建筑遗址多处。其中有以百佛寺、朱家窑、白府水库为代表的主要遗址群,以天地堂、关帝庙、土地庙、杨仙庙为代表的传统宗祠寺庙建筑群。

古民居以老街朱氏家族大院群最为壮美,为人称道的有花门楼、朱云章、朱云凌、朱广临宅院等典型古院。一座座百年古宅,楼宇林立,器宇轩昂,空间收放有序,昭示着古村沧桑流年。

白府以每年正月十七“拉死鬼”傩戏而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固义村“捉黄鬼”南北呼应,相得益彰。

4 伯延村

据《武安县志》载,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之前。初时,其村形如大雁展翅欲飞,故取村名为伯雁。后将“雁”写作“延”,改称伯延。

位于武安市区东南8千米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地势南高北低。在清朝以晋商为代表的北方商贸开始发达,伯延村地处太行陉道,西去东来之便,以商发家,伯延村以房、徐两大家为主建起大面积青砖院落,至今保留尚丰,且又新修了广场和主街。

伯延古民居建筑群建筑规模宏伟、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丽。已故著名作家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生前视察伯延时,曾写下 “天下民居哪里好?武安伯延第一家”的诗句。

伯延镇民居建筑艺术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民居建筑群面积达 112 公顷,完好率达 85%以上。优秀建筑物、传统风貌民居 600 多处,价值较高的达 130 多处。院落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按八卦排布多开“艮”门(东北方向)和“巽”门(东南方向)。大型庄园多沿中轴线方向由几个院落组成。一般为二进院或三进院,呈“日”或“目”字型。最多达到四进院落,即九门相照。现在伯延现存完好的一进四式院有3处,一进三式院有3处,一进二式院有 15处,一个四合院内上房有“甩袖”房和厢房三间上的院子有约150 处,普通四合院落上千座。代表性的院落有徐家庄园、房家庄园、王顺庄园。

5 冶陶村

因镇政府驻冶陶村而得名冶陶镇。冶陶村以建村时村民多从事冶制陶瓷业得名。自唐代始,冶陶村就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村里人以冶炼矿石、制造各种陶器为主要生活来源,冶陶村因此而得名。

古镇名列第5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名列。 冶陶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作为曾经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冶陶村,还保留有曾经的中央局旧址。

青灰色的砖房和院里的古井都还是当年的模样,邓小平、刘伯承曾在这里运筹帷幄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冶陶村全村至今仍拥有明清时期至民国的古建筑一千余幢,其中尤以张家大院、学院大院、吴家庄园等最为出名。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