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单看诗句,就有一种气势磅礴,心胸开阔的豪爽。
但这首诗是杜甫考取功名失败后,在满怀愁苦和失望的旅游中所著。
很多时候你分不清每首诗是他在什么情况下所写,有的诗写得清丽美好,但其实他身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他这一生给我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但在当时的年代,杜甫只能算是一个高考落榜生,甚至复读了一年也没有考上重点一本。
他用专科的身份在官场混迹几年,最后都被贬黜。
他这一生,在体制内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时候都在流亡。
那些实现不了的抱负,只能借用古诗来表达心迹。
而这些诗却在他离世多年后才被大家看重,成为“诗史”。
很多时候,一个人呈现给大众的样子,并不是他的全部。
也许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杜甫是如何一步步封神的。
一、浅露报国的童年生活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爷爷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在外面当官,所以小时候的他算得上是官二代。
由于家里的环境,耳濡目染的杜甫从小就酷爱写诗,七岁就作了一首凤凰诗。
后来他写了很多焕发青春活力的诗,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叫上树诗:“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除了写诗,杜甫的书法也很突出。
这一点不足为奇,诗人写诗一般都会拿去给别人鉴赏。
如果字写得太丑,也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因而杜甫勤练书法。
除了这点,我觉得还跟他六岁时的一个经历有关。
据说,六岁的杜甫曾在街上见过公孙大娘舞剑器,就是用舞剑的形式来表达战争的感觉。
也许是受舞剑气势的影响,当下的杜甫很受触动。
加上自身也是官场世家,心中那颗报国的种子便蠢蠢欲动。
无奈自己不会舞剑,只能借助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热血沸腾,于是决心练习书法。
俗话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童年的杜甫已然名声在外,经常受邀出入岐王李隆范和殿中监崔九家里做客。
与王公大臣相处,除了诗酒画画,自然也免不了讨论朝堂之事。
正是这些经历,让杜甫心中那颗爱国的种子悄悄地发芽,为他以后的命运奠定基础。
二、无欲无求的青年旅行者说起旅行,很多孩子都很羡慕杜甫。
因为那时候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也不用每天写作业,各种辅导班打卡。
很多文人只要有空就到处旅行,刚好遇上开元盛世。
社会治安好,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杜甫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从大运河开始的,当年的大运河相当于现在的高铁。
他顺着大运河一路走下去,从扬州、淮阴到江南一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时期的杜甫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既没有求取功名的欲望,也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随心所欲地玩了三四年。
之后因为要参加古代的高考,才回到巩县。
结果考试落榜了,但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很有自信,觉得这是第一次失败,以后肯定会有机会重榜。
于是又出去玩了,这一玩又是好多年。
在游玩过程中他写了很多诗词,比如那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也是这趟旅行,他结识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偶像,李白。
杜甫与李白分别
都说三十而立,杜甫游历这十年,除了认识李白,留下一些诗之外,大事没做成一件。
也是这个时候,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杜甫的命运也跟着改变了。
都说成长是一瞬间的事,经历这一切之后,杜甫回到首阳山下,结婚成家了。
有了家室之后,他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负责。
于是奔赴长安,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年。
三、壮志未酬的长安十年公元747年,全国选拔人才,杜甫也去参加了考试。
当时唐玄宗沉迷后宫,昏聩不理朝政,宰相李林甫掌权。
但李林甫是出了名的妒贤,他讨厌知识分子,所以参加考试的人,无一人中选。
皇帝问责,李林甫说:“野无遗贤”。
就是说除了宫廷之外,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被重用。
就这样,杜甫与官职失之交臂。
而这时,杜甫的父亲去世了,他直接从富二代变成了流浪汉。
没办法的杜甫就去山里采药,卖给曾经那些有钱的朋友。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卖惨的自荐诗,希望可以获得一个谋生的机会。
刚好皇帝要举行祭祀大典,杜甫就冒险投稿了三篇赋,讲述祭祀的重要性。
这下正中唐玄宗下怀,他看上了杜甫,给他“待制集贤院”的头衔。
就是放在集贤院,等待分发的贤人。
可负责分发的是李林甫,杜甫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给任何官职,过得依然很拮据。
此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多岁了,上有老下有小,陷入了中年危机。
这时候他的诗更多地关注民生,写出了第一首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古诗《兵车行》。
后来杜甫得到一个县尉的职位,这个官很小,还要到处征税征兵。
作为穷人之友,他痛恨战争,不忍心欺压百姓,所以拒绝了官职。
再后来,他又得到一个兵曹参军的职位,类似于看仓库的。
虽然官小,好歹也是个工作,杜甫就接受了。
在他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现一路饿殍尸骨,还有自己的孩子也饿死了。
悲愤的杜甫写下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讽刺当时的朝政。
长安十年,杜甫依旧无所作为。
但他开始关注民生,往“诗史”的方向发展。
四、朝不保夕的晚年岁月长安没有留住杜甫,甚至还把他逼上了逃亡的道路,罪魁祸首就是那场安史之乱。
逃亡的路上,杜甫不幸被俘,眼看昔日繁华的长安鲜血染城,他有感而发写下《春望》。
当时杜甫还是一个小人物,被关押的地方没有人看管他,他就偷偷越狱了。
出逃成功的杜甫一路跑去找刚即位的唐肃宗,患难见真情。
肃宗见这时候杜甫还愿意追随他,很感动,给了他左拾遗的职位。
这算是杜甫的高光时刻了,左拾遗虽然只是八品,但天天跟皇帝老板在一起,为他进谏。
耿直的杜甫没工作几个月,就把老板惹毛了。
一气之下,肃宗又把他赶走了。
被贬的杜甫在路上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点,只要走在路上就诗兴大发,很多名篇都是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下写出的。
可能这也冥冥中注定,杜甫要一辈子颠沛流离。
兜兜转转最后杜甫来到成都,在这里建成了现在的5A级景区,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也写了很多诗词。
安史之乱结束,杜甫终于等来了希望,他想落叶归根。
但他年事已高,身体也不行了,而且各地都在打仗,他无法回到洛阳。
弥留之际的杜甫,在湘江船上写下了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770年,59岁的杜甫结束了他漂泊无依的一生。
写在最后:杜甫活着的时候,并不算出名,甚至与李白、王维这种巨星相比,咖位要逊色一些。
但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
国内政治、军事上的变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
如果没有这些诗的力量支撑,可能很多人死在了颠沛流离之中,这是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唐朝诗人很多,如果非要挑一个leading,那只能是杜甫。
苏轼曾评价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军也欤?”
历史有重影,我们无法仅凭好坏去评判一个人。
但作为诗人,他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关心百姓疾苦,是当之无愧的诗圣,也是我们后世一生要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