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扎心的话:“如果你想命短,就免费去帮助别人;想被气死,就只管无偿付出。”乍一听觉得偏激,但仔细想想,现实里多少人被“好心没好报”伤透了心?
前同事老张就栽过跟头。他义务帮新人改方案、带业务,手把手教了三个月。结果转正述职时,新人竟把他总结的经验当成自己的成果,还在领导面前暗戳戳贬低老张教给他的方法已经过时了。更讽刺的是,那些被他长期照顾的同事,在评优时没有一个替他说话。
我们都知道这个“升米恩,斗米仇”的典故吧。当你对他人的的帮助变成常态,有些人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一旦哪天你停止付出了,那你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怨恨。更可怕的是,那些被你捧在手心的人,可能最清楚你的软肋在哪里。
以前在某座城市里面,曾经有个老人义务给街边的乞丐,每天早上提供包子,当有一天,一个乞丐从包子里面吃出一个线头时,这个乞丐直接把手里的包子扔在了包子铺老板的身上,还大骂人家是无良商家。此时,围在边上的所有人,包括乞丐在内,没有一个人出声维护这个包子铺的老板。老板伤心至极,随后关闭了这个给乞丐无偿提供十年的包子铺。
但这真的说明帮人就是害自己了吗?当然不是!真正该警惕的,是无底线的善良。帮助别人前,先问问自己:对方值得吗?我的付出会换来尊重还是索取?就像作家余华说的“当善良没有牙齿,就是软弱。”
这个世界上,忘恩负义的人确实存在,但知恩图报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免费教老人用手机,收获了亲手织的围巾;有人帮邻居带孩子,换来危难时的雪中送炭。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筛选值得帮助的人,还要在善良里加上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