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洋2009年黑龙江高考状元。
他以716分的高分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这样的天才,曾立誓要报效祖国,那如今十五年过去了,他现在怎么样了呢?
王百洋成长背景王百洋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王德昌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个体户),母亲王伟萍是一名普通护士。家庭条件一般,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虽然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太高,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百洋还是凭借出众的天赋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取得了骄人的学习成就。
从小父亲王德昌就发现了王百洋对于阅读的独特天赋,3岁就能识记3000多个汉字。作为个体户,王德昌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为王百洋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父母的引导和自身勤奋下,王百洋小学时就多次因优异成绩而跳级。
因为父母工作原因,王百洋跟随父母从哈尔滨市到了大连。两个地方的学制也不相同,大连是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哈尔滨确实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每次转学,老师们都会担心王百洋跟不上课程而建议他蹲级一年。
还好,王百洋的父亲相信自己的儿子,他的脑瓜那么聪明,不能因为转学而耽误了孩子的青春。
在王百洋父亲的坚持下,从哈尔滨转学到大连的王百洋没有蹲级,反而跳了一级,从四年间跳到了五年级,那份跳级试卷更是成绩非常优异,让老师连连称赞。
就这样过了一年,王百洋跟随父母重新回到哈尔滨市。在面对蹲级还是跳级的问题时,王百洋的父亲还是坚持了相信儿子的天赋,选择让儿子直接读初一。
在测试之后,王百洋的成绩果然如父亲所料,满足进入初中的条件。
就这样,哪怕两地的学习环境不同,但王百洋的学习天赋还是很强悍,去哪都可以跳级。
从小到大,王百洋从没参加过任何补习班,兴趣爱好也非常广泛。
到了高中,年仅16岁的王百洋成为了全校最年轻的高考生,不仅如此,王百洋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优异。
就这样,很快到了高考,出分后,王百洋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惊喜,竟是716分,哈尔滨理科第一名!
当时估分时,王百洋还比较保守,只说大概700分左右。可谁知,竟是全市第一!这个成绩放在其他八个省份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才有了“九省状元”这个称号。其中九省包括吉林、辽宁、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以及黑龙江。
家庭环境王百洋虽然家境一般,但却有一对重视教育的父母。
当王德昌回忆起儿子王百洋的童年时光,总是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和妻子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他们始终珍视知识的力量,希望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王百洋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特别是在识字方面。
在他三岁那年的一个午后,王德昌正在家中手工活时,王百洋蹒跚着向父亲走来,一字一句向父亲报出身边的物品名称。
王德昌惊讶地发现,这个年纪的孩子居然已经识了3000多个字!
王德昌激动地抱起儿子,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要好好培养这个小天才。
四岁那年的一个周末,王德昌带着王百洋来到市中心的一家大书城。踏进去的那一刻,小家伙就像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两眼放光、兴奋不已。他扯着父亲的衣角,指着各色各样的书籍,满怀期待地问这问那。王德昌随儿子穿梭于书架之间。
他发现儿子尤其痴迷于科普读物和地图,对于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也情有独钟。
于是,每逢那些册子新版出炉,他总是第一时间购入,带回家与儿子分享。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德昌的家中渐渐堆满了各类书籍。王百洋有时会捧着一本书坐在那里,静静阅读几个小时都神态自若。
偶尔父子二人也会相视一笑,畅谈书中的奥秘与引人入胜之处。
如今的王德昌,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心中就会涌上一股淡淡的喜悦。
他为自己当年的那个决定而骄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满足其对知识的狂热渴求,并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当被问到作为父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时,王德昌带着笑意和自豪的跟记者说,他对孩子的影响很小,他也就起到一个把握大方向的作用,只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督促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
王百洋的父亲除了重视王百洋的学习,还重视儿子的为人以及爱国情怀。
虽然王德昌夫妇并没有提到这方面的教育,但作为一个东北人,热爱祖国想必是深深刻入骨髓的。正是这种爱国心,才让这个人才在出国后,还能清醒的记得自己的誓言,要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大学深造王百洋在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并没有骄傲自满。大部分人在紧张的高考过后,都会选择去旅游散心,或者度过一个轻松的暑假。
他仍然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暑假任务,每天都有要完成的任务,例如大学的要学习课程,还有英语。
王百洋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就如同一枚璀璨的明珠,在这个学术的海洋中熠熠生辉。北大雄厚的科研实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充裕的资源,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作为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王百洋过人的智慧和勤奋很快就使他脱颖而出,成为物理系,乃至整个北大的佼佼者。他课上专心听讲,课下埋头苦读,对于一切新知识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验课上,他操作娴熟,分析缜密,屡屡获得实验的最高分。
在王百洋看来,知识就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而自己只是一滴渺小的水珠。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他去破译和窥探。
因此,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呆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与科研人员交流讨论,阅读最前沿的学术论文。
王百洋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吸引了导师的注意。
在导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他竭尽全力钻研核物理领域的学理和尖端技术,渐渐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锁定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热门方向。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动手能力,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连续几年都获得了国家和学校的创新基金资助。
2013年,北大物理系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又添了新的光彩。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研究能力,王百洋顺利获得了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硕士录取资格。
在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习阶段,王百洋已经彰显出了超凡的智力和无与伦比的勤奋,他的潜力早已突破了国内高校的学术天花板。对于这个怀抱浩瀚气度的青年学者来说,国门之外的广阔学术殿堂无疑是更加诱人的舞台。
硕士毕业后,王百洋举目远眺,视野落在了遥远的美国。
就在王百洋满怀憧憬之际,梦寐以求的希望终于成真了。经过层层严格的评估筛选,他那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打动了评委,最终被享誉学术界的美国西北大学录取,开启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新征程。
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顶尖大学,西北大学在理论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声誉卓著。加之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科研经费、顶尖的师资团队,都将为王百洋今后的学术探索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王百洋出国深造的消息在身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人忧心忡忡,难免产生这样的疑虑:一旦踏上国外的热土,是否就会像许多优秀人才那样,被异国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前景所吸引,从而将根扎在祖国这方水土?
诚然,出国求学的初衷是为了接受更加前沿的科研训练,汲取领先的学术理念,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地利之便、条件优渥的异乡,太多人才选择了长期扎根,甚至最终与祖国渐行渐远。
然而,对于王百洋而言,这种忧虑完全是多余的。这位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年轻学子,从未改变过报效祖国的誓言。
王百洋出身于一个充满温馨与理解的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自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谦逊有礼,平和善良,从不因个人的优秀而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相反,他更多怀着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得失成败,用勤奋执着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而爱国主义,正是王百洋人生信念的核心所在。
自小受家庭和学校的熏陶,报效祖国就是他最初的梦想。
多年的学习生涯让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稳固的三观,从未被任何诱惑所蛊惑动摇。
对于王百洋来说,科研是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
从中学开始,他就为今后的大学学业做足了准备。进入大学后,他很快进入了高效的状态,将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中学延续下来。即使在异国他乡深造,他也坚持了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专注。
时光荏苒,岁月稠密。曾经被冠以"九省高考状元"、"保送生"、"留学海归"等闪亮光环的王百洋,如今已然从国外学成归来,成为了一名低调踏实的科研工作者。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岁月里,王百洋亲身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世界之大,宏阔无垠,处处汇聚着智慧的火种。
面对如此广袤的学海,他曾一度受到震撼,但很快就缓过神来,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出国深造的初衷所在——汲取世界先进的知识和科研理念,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终于,留学的日子划上了句号。王百洋做好了归国的准备,然而,当他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外界竟然看不到曾经的锣鼓喧天。这位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学霸",如今已泯然众人,恍如一位普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如今,铅华已经洗尽,王百洋换上了一颗踏踏实实的科研之心。他早已不再唯恐天下无人而不传;相反,他期盼用自己的实干和坚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哪怕是默默无闻,也在所不辞。
信息源
生活报(黑龙江).哈三中王百洋以716分夺黑龙江2009年高考理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