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姚先生近期出现上腹部隐痛,且伴有食欲下降、反酸等不适症状,自行服药后不适症状并未改善,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家属告知医生,姚先生平时饮食习惯较差,长期不吃早饭,也不爱喝水。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乏力,且伴有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不适的症状,偶尔还会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
刚开始,李先生以为是肠胃问题,于是自行口服四消丸治疗,但效果一般,不适症状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最近姚先生还发现小便出现发黄、皮肤瘙痒的现象。
在了解了姚先生的病症后,医生为其开出相应的检查单,经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胆胰脾彩超提示囊壁厚,略毛糙,内透声欠佳,内见细密光点漂浮,提示存在慢性胆囊炎伴胆囊泥沙样结石,最终被确诊为胆囊炎,需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姚先生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医生提醒:胆囊炎多与饮食有关,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日常饮水量较少,这些可能导致胆囊炎的发作,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更容易诱发胆囊疾病。
如果长期不吃早餐,那这些胆汁就会一直储存在胆囊当中,持续性没有机会排出,那胆汁当中的胆固醇就会不断的析出并沉积,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胆结石。
随着不吃早餐的时间延长及胆囊处病情的加重,那些长期不吃早餐的人甚至可能会被胆囊炎、胆囊癌等严重疾病侵袭。
从不吃早餐到胆囊癌仅4步不吃早餐→胆结石→胆囊炎→胆囊癌
第一步
胆汁是消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长时间没有进食,胆汁就容易浓缩。
普遍来说,一般上班族的午餐时间是在12点左右,距离前一天晚餐已经过了十几个小时,这段时间内肝胆会不断分泌胆汁,如果不吃早餐,就会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胆汁无法排出,这样储存在胆囊里的胆汁浓度就会变高。
第二步
如果长时间不吃早餐,时间久了胆囊壁会吸收浓缩胆汁中的水分和盐分,造成过多胆固醇的析出,渐渐地就形成了胆结石。
第三步
出现胆结石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结石持续存在于胆囊腔内,在活动的情况下会对胆囊壁造成反复摩擦,刺激胆囊壁出现炎症反应,或者刺激胆囊壁增厚,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一般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会出现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
第四步
如果胆囊炎长时间没有得到正规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就有可能会发展成胆囊肿瘤。
胆囊癌与胆结石、胆囊炎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统计数据显示,85%以上的胆囊癌患者都是合并胆囊结石的。
而一旦出现胆囊慢性炎症,诱发癌变的几率就会升高。
胆囊的功效与作用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与结肠右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
从外观上看呈长梨形,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主要有浓缩、储存、排放胆汁、调节胆道压力以及分泌等功能。
胆囊容积仅为40~60ml,但24小时内能接纳约500ml胆汁,而胆囊黏膜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非常强,可将胆汁浓缩5~10倍而储存于胆囊内,每天能分泌约20ml的黏液,可起到润滑,保护胆囊黏膜的作用。
胆囊癌比较“偏爱”这4种人
01 肥胖人群
过度肥胖会增加胆囊内压力,导致胆囊壁的损伤,从而可能引发炎症和癌变。
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者患胆囊癌的风险略微增加约20%,肥胖者患胆囊癌的风险增加60%。
在美国,54%的女性胆囊癌和44%的男性食管癌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
02 女性群体
研究发现,女性患胆囊癌的风险率要大于男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
由于女性身体中的雌激素含量比较高,而雌激素水平较高会影响到胆固醇的代谢,也会增加患上胆结石的风险。
如果女性朋友为了减肥,选择不吃早餐或控制饮食、不规律饮食等,这样会导致胆结石的风险增加。
03 长期吸烟酗酒者
长期饮酒可能直接诱发胆囊癌病变发生。
吸烟、酗酒可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刺激胃黏膜,从而造成损伤,因此就会引发胆汁反流,引起胆道的炎症。
如果炎症长期得不到治疗,再加上抽烟、酗酒,就可能会引发恶变,诱发胆囊癌的产生。
04 高脂饮食
如果长期吃油炸食品及重油重脂、重口味饮食,会导致胆固醇明显增高,进而诱发胆囊结石甚至胆囊息肉的形成,而两者的慢性刺激会增加胆囊癌的风险发生。
另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饱过饥等因素,都可能让胆囊“压力山大”,滋生各种胆囊疾病,进而增加胆囊癌的风险。
有这8种情况,建议切除胆囊,谨防癌变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一般发现都是中晚期,愈后相对较差。
胆囊癌在女性中较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60岁以上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胆囊癌伴有胆囊结石者占70~90%,胆囊结石越大,胆囊癌的危险性就越高。
因此,有以下情况者,建议胆囊切除,谨防胆囊癌变:
胆囊结石大于2.5cm以上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者充满性胆囊结石者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钙化,即瓷化性胆囊胆囊息肉大于1cm者单发胆囊息肉,且息肉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者胆囊结石,年龄大于50岁以上者胆囊结石病程大于10年以上者,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