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半夏燥湿止泻

沛春说健康 2024-09-06 20:48:34
半夏的故事

[时珍曰]:宗奭日: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经》云: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半夏“发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了半夏燥湿止泻的故事:

一男子每晚都会频繁腹泻,经多方治疗,遍服健脾、止泻之类中药而效果不佳。有人建议他尝试用一两生姜、三十枚半夏和三十枚大枣,加一升水,放入瓷瓶中用小火慢慢煮至水开,不时地饮用。不久后,他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此故事虽简,却深刻揭示了半夏之妙用。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体内湿盛则困脾,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导致腹满泻泄、咳喘多痰、肢体浮肿等症状。此时若仅仅单纯健脾则效果不显,此方用半夏燥湿,大枣健脾益气,二者配合故能从根本发挥了祛湿健脾作用,使水湿得以正常运化,从而解决腹泻之疾。

半夏得名

半夏又名守田、水玉。李时珍云“《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守田之名,源于其在田间生长;水玉之称,则因其块茎形状圆润似玉。至于半夏是否真在夏天过一半时生长,实则不然。半夏春天生长,6月珠芽成熟脱落,半夏茎叶也会枯黄倒伏,称为倒苗,标志第一个生长周期结束。倒苗之后还会迎来第二个生长周期,从珠芽长出的子半夏会露出新芽,而母半夏也会重新长出新根。五月半夏生,说的不是半夏才开始生长,而是半夏开始进入第二个生长周期。两个生长周期交替季节正好在夏至前后,夏天刚好过半,所以叫做半夏。

药用历史

1.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作为药物首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载“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2.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载“生微寒、熟温,有毒”。并指出“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3.唐《药性论》载“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并载其“有大毒”。

4.宋《本草衍义》载: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制水。

5.明《本草纲目》肯定了宋代《本草衍义》所载的燥湿健脾止泻作用,并增加了其“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的应用。

6.清《本草备要》载“治咳逆头眩,痰厥头痛,眉棱骨痛,咽痛”。

7.《中国药典》载“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品外治痈肿痰核…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

道地产地

《名医别录》首载半夏产地,曰“生槐里”,槐里为今陕西省兴平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则记载:“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其指出当时以青州(今山东省中部)为最优产地,同时吴中(今江苏、上海及部分安徽和浙江地区)也有产出。唐代时期,河南、江苏和安徽一带的半夏质量最好。宋、元、明时期其道地产地逐渐转变为山东济南,以“齐州”(山东济南及其周边地区)半夏质量最佳。清代则以山东济南市鹊山和安徽淮北濉溪县与马鞍山市和县为半夏道地产区。民国时期,湖北荆州以及浙江富阳、衢州、严州等地的半夏质量较好。现今,半夏已被大规模人工栽培,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河北、河南、甘肃、湖南等省份均有大面积种植。其中,以湖北的潜江、天门、京山、江陵、襄阳、钟祥和沙洋等地产的半夏质量较优,这些地区出产的半夏被称为“荆半夏”。

半夏与伪品的鉴别

半夏自古就有伪品及混用品,唐朝时期就已出现了半夏、由跋混淆现象,由跋指的是掌叶半夏,其块根形似虎类脚掌,故被称为虎掌南星。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半夏资源减少且需求增加,导致商品供应不足,价格低廉的水半夏便开始替代半夏药用。

此外,天南星在外观形状上与半夏相似,因此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会以价格较低的天南星冒充半夏销售,应注意区分。

1. 半夏外观性状

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0.7~1.6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以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2.混伪品及代用品的性状特征

虎掌南星:

块茎呈扁平而不规则状,由主块茎及多数附着的小块茎组成,形似虎类脚掌,每一块茎中心都有一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味辛,有麻舌感。

水半夏:

块茎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水半夏外形较正品半夏个小,尾部较尖,根痕不显著,芽痕凹陷,不像半夏那样钝圆、光滑。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天南星:

块茎呈扁球形,外形较半夏个大且更光滑,其茎痕凹陷较大,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还有小扁球状的侧芽。天南星的茎痕相较于半夏更位于块茎的中心,因此多数天南星能够在平面上直立朝下,而半夏则多东倒西歪。味辛辣且麻,但无刺喉感。

注意:四者均有毒,切勿通过品尝来进行鉴别。

毒性与中毒症状,解救方法

毒性与中毒症状

毒性成分:

生半夏能“戟人咽喉,令人气逆”。半夏的主要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半夏凝集素蛋白(毒蛋白)、半夏毒针晶、原白头翁素苷、天南星碱、半夏苷、异喹啉等,误服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

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表现为口腔、舌、喉发痒、疼痛、流涎、恶心呕吐、泄泻等;

中度:中毒可见失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中度昏迷,呈急性重病容,喉头水肿、全身麻木、抽搐、心悸、气促、视物不清、咽喉疼痛、瞳孔散大、紫绀。

重度: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或死亡;严重者可能并发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二、解救方法

当发生半夏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立即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救助:

一旦发现半夏中毒迹象,必须立即联络急救服务。

生姜紧急处理:

在等待专业医疗救助的同时,可以用大量生姜捣汁进行灌服和含漱,并用生姜渣沾米醋外擦口唇及皮肤。

洗胃和药物治疗:

进行洗胃处理,以减少药物的吸收。通过静脉滴注解磷定和阿托品,缓解心肌中毒症状。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若出现肺水肿症状,应通过大量利尿促进水钠排泄,降低肺循环的血容量和压力。

加强对半夏毒性的认识和使用教育,严禁内服生半夏、避免误服或过量服用,是预防中毒的关键。

炮制减毒

《神农本草经》中将半夏列为下品。列为下品的药物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生半夏全株有毒,尤其块茎毒性较大,因此,古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展了多种炮制方法来降低其毒性。入药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处方用名为冶半夏,可见古人就掌握了通过炮制来消除其毒性。

一、半夏炮制方法

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采用生姜一起熬煮的炮制方法;到了宋代及以后,半夏的炮制方法也逐渐由单一的浸、汤洗发展至浸洗、炒结合,浸、蒸结合等,而加入炮制的辅料也由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米泔、竹沥、甘草等。现今主要用到的辅料有白矾、生姜、甘草、石灰等。生半夏炮制后其毒性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生半夏中的毒蛋白含量最高,炮制后的法半夏、清半夏和姜半夏的毒蛋白含量依次降低,表明炮制对半夏毒蛋白有降低作用。同时炮制后半夏中草酸钙毒针晶和毒性生物碱的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半夏久煎也能减低毒性,并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发挥,如果在煎煮过程中,加入生姜及蜂蜜等中药,也可以制半夏之毒性。

二、半夏炮制品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的半夏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因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各有所长,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区分。

清半夏

由生半夏经白矾加工炮制而成,化痰作用增强。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姜半夏

由生半夏经生姜和白矾加工炮制而成,止呕作用增强。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法半夏

由生半夏经甘草和生石灰加工炮制而成,祛寒痰和调和脾胃的作用增强。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

功效与配伍应用

一、功效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其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用于湿 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 胸脘痞闷,梅核气等有较好疗效。临床应用时多与其他中药配伍,更好的发挥其减毒增效作用。

二、配伍应用

治痰湿壅肺之咳嗽声重,

痰白质稀者:

可与陈皮、茯苓同用。

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

夹有泡沫,形寒背冷:

可与细辛、干姜等同用。

治痰饮眩悸,风痰眩晕,

甚则呕吐痰涎,痰厥头痛:

可与天麻、白术同用。

治痰饮或胃寒所致的

胃气上逆呕吐:

可与生姜同用。

治胃热呕吐:

可与黄连同用。

治胃阴虚呕吐:

可与石斛、麦冬同用。

治痰热阻滞所致心下痞满者:

可与干姜、黄连、黄芩同用。

治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咽中

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可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

治瘿瘤痰核:

可与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

综合利用

一、药膳食疗应用

煮粥:

用少许姜半夏和糯米一起煮,既有软糯香甜的口感,也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煲汤:

在炖排骨汤或者鸡汤的时候,加点姜半夏,不仅提味,还能增加营养。

泡茶:

姜半夏切薄片,取少许(1-3g)与茶叶一起来泡茶喝,清新口感,有助于消化。

注意:由于半夏不是药食两用、且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其食疗时一定要在专业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

二、护肤化妆品

由于半夏具有良好的燥湿散结作用,可用于治疗酒渣鼻和瘢痕疙瘩,改善皮肤状况。同时,半夏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污染和紫外线损伤,起到祛斑养颜和延缓衰老的效果。故半夏被用于配制护肤化妆品,且有一定的效果。

三、兽药

半夏地上植物嫩茎叶给鸡鸭少量食用,可以预防生病,半夏可以作兽药,被用于治疗特定的动物疾病,如锁喉癀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一、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中含有左旋麻黄碱、胆碱、胡芦巴碱、毒芹碱、胡萝卜苷、鸟嘌呤核苷、葡萄糖醛酸苷、尿黑酸、甲硫氨酸、原儿茶酸、半夏蛋白、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

二、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

生半夏及其炮制品可延长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镇吐、催吐

半夏加热或加明矾姜汁炮制,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均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机制包括中枢和外周作用。生半夏有催吐作用,半夏粉在120℃焙2~3小时,即可除去催吐成分。

抗溃疡

半夏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降低游离酸和总酸含量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促进其恢复。

抗肿瘤

半夏蛋白、多糖、生物碱均有抗肿瘤作用。半夏总蛋白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半夏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增殖。半夏炮制品总生物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生育和抗早孕

半夏蛋白是半夏抗早孕的活性成分。半夏蛋白无雌激素活性,不影响早孕小鼠子宫胞浆孕酮受体含量及亲和力,但能降低血浆孕酮水平,可通过影响卵巢黄体功能,导致蜕膜变性、胚胎失去蜕膜的支持,中止早孕,引起流产。

调血脂 

半夏可以阻止或延缓食饵性高脂血症的形成,明显降低高脂血症TC和LDL-C水平。

民间验方

治疗鸡眼

清洁消毒患处,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然后在患处敷上半夏末,用胶布固定。一般5~6天后鸡眼软化,脱落而愈。

治疗小儿流涎

取生半夏10g研细末,加入陈醋调成浓稠糊状,临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覆盖敷料并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即可。

治疗颈部淋巴炎

取生半夏适量研细末,按照3:1的比例与面粉混合,加入半匙陈醋和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每晚敷于患处,次日早晨取下。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将适量生半夏末与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天2次;取板蓝根20g,僵蚕10g,水煎内服,每天3~4次。

治疗产后尿潴留

取15g生半夏、2瓣大蒜,加少许水捣烂成糊状,敷于肚脐孔内及关元穴(脐下3寸),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促使排尿。如果有灼痛感,可不用热水袋。一般用药1~2小时即可见效,小便通畅后,可继续治疗1小时以巩固疗效。

治疗呕吐反胃

用姜半夏9g、人参9g,捣为粗末,加白蜜50mL、水适量煎煮,温服。一天服两次。

治疗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

法半夏、制南星各30g ,白术45g。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6-9g,每日2次,生姜汤送服。

治疗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

陈皮(去白)、半夏(煮)各210g ,捣为粗散,每服9g ,生姜10片,水适量,煎至20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姜半夏9g,生姜15g,茯芩15g。上三味,以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分2次服,每日一剂。

治疗妊娠呕吐不止

干姜、人参各30g,姜半夏60g。上三味,研细末,以生姜汁糊为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

注意:生半夏毒性较大,生食0.1~1.8克即可引起中毒。因此,上述外用验方,切勿入口。所有验方均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求治。

使用注意

古代记载

1.金元时期张元素指出:"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2.《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

现代使用注意

1.半夏植物全株有毒,避免触摸或误食,以防中毒。

2.半夏性温燥,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3.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4.生半夏多外用,内服一般炮制后用。

5.注意个体差异,使用时需遵医嘱,切勿擅自增加用量。

6.慢性肝病、肾病患者、孕妇慎用。

作者介绍

曹丽萍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

梅全喜 主任中药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曹丽萍 梅全喜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