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母亲甘娟:低调的名门后裔,女儿是“国民媳妇”,祖宅成景点

碧玉评娱乐 2024-04-13 05:49:38

现在要提起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我们想起的都是十指不沾长春水,每天读诗弄花的女子。

可是甘娟作为真正的大家闺秀却没有享受过大小姐的富裕优渥的生活。

海清的母亲甘娟是甘氏家族的后代,这一家族早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就开始了辉煌的历史。

可是等到甘娟出生时,家族却已败落,还曾因为战火到处逃难。

但就算生活再辛苦,再波折,家族多年历史留存的底蕴让甘娟的骨子里保留着大家闺秀的风范。

女儿海清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母亲和整个家族的培养和熏陶。

那甘娟究竟经历了什么,她和女儿海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01

坐落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的“甘家大院”就是甘娟从小生活的地方,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甘熙之父甘福所造,俗称“九十九间半”。

但对于甘娟来说这里就是她的家,里面记载着自己年轻时的回忆。

当年甘娟出生时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可她生不逢时,恰好赶上家族没落。

她的哥哥们曾经都有专门的奶妈,可到甘娟这里时却什么都没有。

由于家里的特殊情况,甚至甘娟从小就被放在别人家里寄养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一个年幼的小女孩来说并不好过。

后来国家遭遇战火,为了活着甘娟就跟随着一大家子逃难来到了重庆,临走之前家里人把所有的家当全部留给了下人们,让他们保管。

可等到战火结束之后,他们从重庆回到南京却发现家中的一切都被洗劫一空。

这时甘家人只能重新整理房屋,从头开始。

后来甘娟渐渐长大,被父亲分配到工厂里去做学徒,在和丈夫成婚之后又经历了分房子等一系列的事情。

那时甘娟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风花雪月,在她的心里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生存。

之后甘娟就迎来了女儿海清。

在海清的记忆里,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

那时的甘家大院不像现在这样整齐有规划,只是一条街上零零落落的几栋房子。

年幼的海清小时候最怕下雨,因为家里没有雨具,也没有雨鞋。只要下雨都是海清的同桌把她送回家的。

可尽管生活条件不好,甘娟还是把女儿教育得很好。

她把自己从小在家族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也同样传承给了自己的女儿。

那时国家的独生子女费用是五元钱,甘娟就把这些钱存起来。

“这些钱留给你以后上大学用。”

在甘娟的脑海里,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她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她一定要让海清读更多的书,走得更远。

小的时候海清还会趴在外公的身边看他画画,一边看一边磨墨,磨得满脸都是墨渍。外公画好之后就贴在墙上。

外公就会笑眯眯地对海清说:“这些外公要卖掉的,卖掉之后给你买橘子汁。”

但海清的童年也是一个充满规矩的童年,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外婆会逼着海清抄写《朱子家训》,可贪玩的海清不想练字。

只要海清一偷懒,外婆就会假装拿着“针”戳。直到现在海清的脑海里还记得那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02

除了外公外婆,甘娟对女儿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当海清没有坐相时,她就会亲自动手教育女儿。

无论是海清吃饭时把腿抬起来柱在了椅子上,还是在吃饭的时候倒筷子,只要甘娟看到就会一巴掌打在海清身上。

在她的心中,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女儿变得更好。

但甘娟不知道的是,如此严格的教育方式却让女儿产生了束缚和不自由的感觉。

曾经海清特别想离开家,被长辈完全否定的批评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让她无法喘息。

那时海清不知道母亲这么教育自己是因为自己真的做得不好,还是为了鼓励自己。

但曾经的那些训斥还是一直盘旋在海清的脑海之中。

所以现在海清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她都是以鼓励为主,她不想要自己的孩子也在批评和否定的环境中长大。

曾经的甘家可以说是“往来无白丁”,甘娟的四叔、海清的四外公就是著名的戏曲大师甘律之。

家庭中浓厚的艺术氛围也给海清带来不小的影响,让她从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段经历也间接地引导海清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海清长大以后成功进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从南京来到北京,真正离开家之后海清才意识到母亲的不容易和家庭的温暖。

那时北京电影学院的学费是五千元,甘娟知道以后毫不犹豫地给女儿交了学费。

上大学时有很多同学觉得海清非常用功,她说道:“其实不是我用功,我是心疼我妈花的这五千块钱。”

一想偷懒时,海清就会想起妈妈挣钱的不容易,立马她就会打起精神努力学习。

除了年少时的教育和上学时的照顾,甘娟和女儿之间也有着许多的趣事。

有一次甘娟去北京看女儿的演出,结束之后本应一起回宾馆,但是海清要帮忙收拾道具准备第二天的演出,所以女儿就让妈妈自己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回去。

可是等到海清回家时,甘娟还没有到家。

这让她急得不得了,因为之前学校周围有许多抢劫事件,她害怕妈妈出事,而且打电话也不接。

情急之下海清拨打了110,但警察却以不到24小时的理由没有立案。

就在这时,甘娟打开了宾馆的房门,看着女儿哭花的脸她还非常的不理解。

原来甘娟没有等到公交汽车有肚子饿,便直接打了个车去吃饭了,没想到女儿这样着急。直到今日还请都没告诉妈妈自己报警的事情。

毕业之后海清接拍了许多的电视剧《玉观音》《双面胶》《落地,清开手机》《王贵与安娜》等等,让她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演员。

女儿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有人会问甘娟:“你女儿怎么这么优秀啊,她哪来的细胞啊?”

甘娟就高兴地说:“随我啊,我年轻的时候……”

原来甘娟年轻时非常喜欢跳舞、打排球等各种各样的运动,还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艺术家。

可是在那个年代,甘娟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她也从来没有和别人谈论过自己的理想。

或许曾经那个活泼阳光的甘娟渐渐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她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看着女儿如今的样子,也许甘娟也弥补了遗憾。

03

虽然甘娟的生活经历过磨难,但是在她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份大家闺秀的优雅与从容。

甘娟的衣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帽子和手套,有夏天的薄手套,也有冬天的皮手套。

她还把自己的每件衣服和什么帽子、手套、丝巾的搭配都要标记好,每天出门无论远近,都要带上首饰。

十月份的时候甘娟就带上了自己的皮手套,海清对她说:“十月份你带手套干什么?”

甘娟也会傲娇地回答:“你管我。”海清又问那你今天怎么不戴帽子,甘娟小声地说:“今天风大。”

对于海清出门不修边幅的样子,作为母亲的甘娟也表示不理解。

其实在母女互相调侃的背后是甘娟对自己的坚持,在她心中这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尊重。

其实甘娟这样的举止也是受到了她父母的影响,父亲所有的照片穿的都是西装,三四十岁就拿着文明杖。

从甘娟有记忆开始母亲也一直都会化妆,就算每天家里没有人。

就算已经90岁的高龄,母亲也会自己描眉毛,会用睫毛膏把自己的鬓角染黑,会涂上口红。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融入生命的一部分。甘娟从小耳濡目染,也变成曾经的父亲和母亲。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甘家大院也变成了现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处景点。在开园参观的那天从未在大众视野面前曝光的甘娟也来到了自己曾经的家。

在这里留存着她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这不仅仅是一栋栋房子和景观,更是甘娟曾经的生活。

如今女儿的事业和家庭都稳定下来了,并且海清的影视剧作品都反响不错。

她精湛的演技一次又一次征服了观众。

或许甘娟没事时也会在家看女儿演的戏,看着这个一步一步走得更远的骄傲。

回看甘娟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的色彩,出生在名门望族的她却没有享受过大家族给自己带来的好生活,反而自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就失去勇气,反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且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优雅,而那份气质是来自甘娟的骨子里的。

岁月不败美人,虽然自己年轻时吃过苦,但她依旧培养出海清这样优秀的孩子。

在海清的身上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甘娟的影子,那是母女之间的感情和血脉的传承。

往事如烟,抖落了一地的风尘,岁月于我们终究是落花流水两无情。

时光带走了曾经娇美的容貌,也带走了曾经经历的苦难,如今只剩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

0 阅读:0

碧玉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