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携手打造“粮食走廊”:互利共赢的粮食贸易新局面

珊凌家居设计 2023-12-11 17:21:29

最近,俄罗斯方面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即之前与中国签署的价值7000万

吨粮食协议已经迈出了实际的第一步。这一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积极合作,共同推动远东地区的发展。那么,俄罗斯方面迈出了怎样的一步?这一举措对中俄双方意味着什么呢?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俄联手建立的“中俄新路上粮食走廊”已经正式开始运营,并将承担中俄签署的大规模粮食进出口项目的运输任务。

这个“粮食走廊”主要依赖于中俄强大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其运营方式是将中国购买的粮食批量装载到专用的集装箱运粮车中,然后通过铁路运输到中国,再从中国运回俄罗斯购买的其他大宗商品。俄罗斯方面对这一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能够实现“百分之百的双向运输”,极大提高了中俄铁路运输系统的效率。

此外,“新陆上粮食走廊”集团公司还表示,这一走廊有能力同时运输多达60万吨粮食,年周转量可达800万吨。那么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陆路运输系统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近期购买了大量粮食,这与当前“中俄合作无上限”的背景密切相关。

在今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时,与中国签署了一份价值2.5万亿卢布的粮食供应合同,即在未来12年内,俄罗斯将向中国供应7000万吨谷物、豆类和菜籽油,这是中俄目前签署的最大一笔粮食交易合同。

而这仅仅是中俄粮食贸易的一部分,因为之前已经签署了多项粮食贸易合同,据初步统计,中俄粮食贸易协议的总供应量已经超过1亿吨。而且,根据“俄中新陆路粮食走廊”的倡议负责人卡连∙奥夫谢皮扬透露,在外贝加尔粮食码头开始运营并签署新合同的情况下,俄罗斯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将增加到800万吨,未来随着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数字或许还能增加至1600万吨。

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粮食生产大国,为何我国需要从俄罗斯进口粮食呢?答案并不难找到。

我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头等大事。2020年,中国官方媒体“中国经济网”曾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在粮食供需方面并没有缺口,小麦和稻谷的自给率超过100%,而整体谷物类的自给率高达95%。

然而,我国真正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于粮食产量不足,特别是大豆产量存在明显缺口。我国每年需要大约1.1亿吨大豆,而产量只有1600万吨,这意味着90%以上的大豆需求需要进口。过去,中国的大豆进口伙伴相对固定,虽然这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和保证充足的货源,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供应国的控制,导致议价权受限。

因此,从俄罗斯进口粮食对中国来说,等于开辟了一个新的粮食安全渠道,有助于多样化粮食供应渠道,确保稳定的粮食供应链。

对于俄罗斯而言,在受到西方全面制裁后,俄罗斯国内急需新的出口市场。俄罗斯相关媒体曾表示,俄罗斯一直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粮食市场中“最美味的蛋糕”,但由于远东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俄罗斯粮食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与中国就粮食贸易达成协议对于俄罗斯是非常有益的。扩大粮食生产将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发展,并吸引中国投资者前往投资远东地区。

总之,中俄粮食贸易协议可以说是一项互利共赢的举措,俄罗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国家需求,中国则增加了粮食供应渠道的多样性,这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合作的前景。这正是“中

俄合作,前景广阔”的生动体现。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