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勒、纳达尔和乔科维奇因为拥有如此出色的劲敌,才能够拿出最好的表现,少了这股鞭策,他们不可能达到现在的高度。他们应该为此心存感激。
与各自的球风一样,本书的三位主人公的个性与人生都截然不同。他们的根源、在人格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遇见的人,都造就了他们的模样。
话虽如此,费德勒、纳达尔和乔科维奇在个性的本质上有所一致。
三人都将稳定生活视为最需优先达成的目标,无论在公私领域都不制造巨大的争议或丑闻。这点对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造成非常正面的结果。
此外,三人尤其具备运动家精神,无论场内外,都是良好的典范。
三巨头的伟大人格不只造就了他们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宿敌关系,也影响了整个ATP巡回赛的氛围。
他们对竞技和对手怀有极高的敬意,令网坛迎来一段太平盛世,彻底挥别八零和九零年代的争议。主角已转变为竞技本身。
新闻工作者费斯特(Sebastián Fest)在其著作《无网》(Sin red)一书中解释了这点。《无网》不只阐述了三巨头的宿敌关系,也侧写现代网球,讲述八零和九零年代网坛巨擘所掀起的腥风血雨。
康诺斯(Jimmy Connors)、马克安诺及蓝道战无休止,互不尊重彼此,营造出一种今日难以想象的紧绷气氛。
九零年代,那个恶棍当道的年代开始逐渐稀释,演变成现今的网坛,今日,网坛的大人物可是孩子们的行为榜样。
就这个层面而言,费德勒的职业生涯可以称为模范。他曾十三度获得艾博格运动精神奖的殊荣。这个奖项每年由所有网球选手票选,再由ATP协会颁奖。
这点再次证明费德勒在网坛是多么受人敬重,而他也是实至名归。
然而,职业生涯早年他不时会做出不良行为,甚至因行为不检而遭裁判警告。鲜少有球迷知道他的这一面。青少年时期的费德勒是个坏孩子,成为职业选手后的头几年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好几次把球拍摔坏,对主裁不敬,甚至受过警告,遭到罚款。
如今,我们很难相信他从前是这样的人。2001年汉堡大师赛,他败给阿根廷的斯奎拉里(Franco Squillari),而那场比赛也成了转折点,改变了他往后的行为举止。
这是费德勒最后一次闹脾气,因为他为自己所展现出的坏榜样感到羞愧,意识到不能再继续当着数百万人的面做出不良示范。
费德勒承认那天在他在自己的脑海中点击了一下鼠标,决定改善自己的行为:「进军职业后,有这么一刻我心想,发自内心认为这么做,我自己感觉并不舒服。
有电视直播比赛时我不喜欢这么做,不喜欢成千上百,甚至上百万人在家里客厅看着我一边乱吼,一边乱扔球拍⋯⋯我不喜欢,然后我对自己说,我会改掉这一点。」
今日,完全看不出费德勒是会闹出这种事的人,他可能是最受全世界球迷爱戴的选手。拜他的精湛球技所赐,也多亏了他许多年来在场上和场外所展现的典范。
若说费德勒是球迷最喜爱的选手,那么纳达尔就是这份名单第二名,更是赛事主办单位和工作人员最爱的选手。
他极具亲和力,为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为他博得比赛单位(工作人员、主办委员和球僮等)的特别喜爱。
纳达尔三度获得艾博格运动精神奖,无论是场上或场外,都没有人记得他有任何不当行为的前科,他的谦逊一直受人赞美,有时候可以说是谦卑过了头,而且他替粉丝签名时也无比有耐心。
此外,赛后记者会上,他从来不为自己的败仗找借口,这是他与托尼学习的那些年所养成的习惯。他以良好态度和坚毅精神,赢得所有球迷的心,就连最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喜欢他。
法网就是一个例子,征战法网许多年、数次封王后,巴黎的观众才终于臣服于他的精彩表现,才终于在他每次站上场时表现对他的爱。
乔科维奇的情况则不一样。他比费德勒和纳达尔花的时间更长,更晚才赢得同侪的认可和尊敬,但随着时间,他已成功证明自己是伟大的运动选手,而且不只是因为成绩而伟大。
初入职业网坛早年,乔科维奇曾被指责佯装受伤,藉此冷却对手在场上的势头,甚至眼见赢不了比赛时,明明没受伤却也会退赛。对他有意见的选手很多,除了罗迪克和瓦林卡,也包括费德勒。
乔科维奇从前经常模仿其他选手的打法,比方纳达尔就是被他模仿的对象,他甚至也模仿女性选手,如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但这个做法并没有为他博得人气和尊重。
他这么做的出发点虽好,而且天生潇洒翩翩,许多球迷也热爱看他比赛,然而指责他模仿的人也不在少数。
随着时间经过,人们慢慢认识真正的乔科维奇,不是那个寻求认可或哗众取宠的他,而是背后的那个他。他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感到忧心,总是愿意为改善这个世界尽一份力。
非常客观的阐述,难得的文章!值得收藏。
要说“坏孩子”,他们三人年少时都差不多,德约更不是个“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