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遗体火化前,乔冠华痛哭: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强哥陪你看过去 2025-02-19 15:53:01

1976年周总理与世长辞,乔冠华悲痛欲绝,哭着说:“让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吧”。乔冠华与周总理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情?

乔冠华,1913年生于江苏盐城一富裕家庭,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后于盐城多所名校求学,因学业卓越屡获跳级殊荣。

1929年,年仅16岁的乔冠华以优异成绩迈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在校期间博览群书,积极参与进步活动。

1933年,乔冠华赴日深造哲学,期间秘密投身革命,后因暴露身份被遣返。随后,他转赴德国,在图宾根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广泛涉猎军事等领域,为日后写作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身在异乡的乔冠华放弃学术道路,选择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乔冠华前往香港,担任《华商报》的新闻主编,自幼博览群书的他,对国际时事的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字犀利而深刻,总能一语中的,揭示问题的本质。

此外,乔冠华还精通多国语言,这使得他能够直接阅读并理解国际上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增强他在新闻领域的竞争力。

在香港的工作经历,让乔冠华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以“乔木”为笔名撰写的文章,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吸引党中央的注意。

毛主席在阅读乔冠华的文章后,认为他的文字如同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其价值不亚于两个坦克师。

随着香港局势的变化,乔冠华不得不离开,在我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与周恩来首次会面,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乔冠华怀揣着救国报国的梦想,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崇敬之情,不久便向党中央递交入党申请,顺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重庆的日子里,乔冠华受到党的深切关怀,周恩来更是对他关怀备至,知道他肠胃不好,经常提醒他注意身体,将健康放在首位。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乔冠华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他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商讨后一致认为,乔冠华在撰写文章、分析新闻时事以及进行外交演讲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才能。

不久,周恩来决定将乔冠华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工作,让他参与《华新日报》的国际新闻编辑以及党的各种外事活动。乔冠华不负众望,在这些工作中都表现出色,为党的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周恩来对乔冠华的器重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工作上给予乔冠华充分的支持,还在生活上关心他的个人成长,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让乔冠华在党内得到更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凭借学识和外交经验,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外交家,为充分发挥其外交才能,周总理慧眼识珠,委任他为外交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这一职务,使乔冠华得以频繁亮相于各类重要外交场合,积极参与主导多项关键会议,为国家外交事业贡献智慧。

可以说,周总理对于乔冠华来说,就像是伯乐之于千里马一样重要,两人的情谊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倾尽一生的伟大领导者离世,享年78岁。

举国上下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之中,人民自发汇聚北京,只为向这位伟大的灵魂致以最后的告别。

当周总理的遗体缓缓移向火化炉的那一刻,现场的氛围达到极致的哀婉,在这悲痛的场景中,乔冠华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总理生前信赖的战友与挚友,乔冠华此刻正深陷于失去至亲的巨痛中,紧紧依偎在总理的灵柩旁,泪水如泉涌。

即便被工作人员轻轻拉开,乔冠华也瞬间挣脱,再次扑向那静静躺着的身影,痛哭道:“总理啊!你一生无儿无女,让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吧……”

乔冠华声音哽咽,每一个字饱含着对周恩来最深沉的爱,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0 阅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