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一仗,输得彻底。
当年,关羽兵败麦城,身首异处,荆州也随之落入东吴手中。
这对刘备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兄弟被杀,基业被夺,这口气咽不下去。
于是,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挥师东征,要为关羽报仇。
然而,这场复仇之战不仅没能讨回公道,反而让蜀汉元气大伤,自己也落得个客死白帝城的下场。
最让人疑惑的是,如果当时诸葛亮同行,这场战争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陆逊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幸亏诸葛亮没来,否则我这计策瞒不过他。”这话听着像是自谦,但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对刘备这场东征的精准评价。
事情还得从荆州说起。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原本是借孙权的地盘起家的。
借的时候说得好听,等到自己站稳脚跟,就再也不提归还的事了。
孙权忍了几年,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趁着关羽北伐曹魏,派吕蒙偷袭荆州,一举拿下。
关羽毫无防备,被围困后败走,最终被东吴擒杀。
这件事,彻底点燃了刘备的怒火。
刘备当时已经是蜀汉皇帝,按理说应该稳住局势,休养生息,但他完全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决定亲自率军伐吴。
这个决定一出,朝堂上一片反对声,赵云、诸葛亮等人都劝他三思。
可刘备不听,他觉得自己手握十万大军,还怕区区东吴?
然而,这支军队虽然声势浩大,却暗藏隐忧。
蜀汉的将领本就不多,张飞在出征前被部下刺杀,赵云被刘备留在成都,魏延、马超等人也各有任务,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几乎没有一个跟随刘备东征。
换句话说,刘备这次带去的,基本上是自己一手调教的“新兵蛋子”。
东吴那边,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任命年仅四十的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全军迎战刘备。
陆逊虽然年轻,但极有谋略,他先是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等到刘备的军队深入东吴境内,补给线拉长,士气渐渐低落时,再寻找机会发动反击。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刘备的军营选址,竟然是森林密布的地方。
蜀军扎营后,陆逊观察地形,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火攻目标。
他耐心等待时机,等到盛夏天气干燥之时,突然发动火攻,大火瞬间吞噬了蜀营。
蜀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四散奔逃,整个军队彻底崩溃。
刘备带着残部仓皇逃窜,一路退回白帝城。
这一战,不仅让蜀汉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也让刘备的雄心彻底破灭。
不久后,他在白帝城病重,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留下了“托孤白帝城”的历史一幕。
如果诸葛亮在场,这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陆逊那句“幸亏诸葛亮不在”其实道出了关键。
诸葛亮擅长后勤调度,深知蜀汉国力有限,绝不会让刘备贸然深入敌境。
而且,他的谨慎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让军队扎营在那么危险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刘备之所以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而是战略上的错误——他根本没搞清楚,蜀汉真正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
有人说,刘备这场仗,输就输在太过情绪化。
他不是在为国家利益而战,而是在为兄弟复仇。
但复仇不能当饭吃,国家的存亡才是大事。
结果,他这一冲动,不仅没能报仇,反而让蜀汉雪上加霜。
历史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输赢并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取决于大势。
即便诸葛亮在场,也未必能力挽狂澜,因为蜀汉的根本问题不是这场战争,而是整个国家的国力已经难以支撑长期的对外战争。
刘备最终病逝白帝城,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他曾经雄心勃勃,想要匡扶汉室,结果却落得个国力衰微、战败身亡的结局。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教训。
有人说,刘备若能冷静一点,或许蜀汉还能撑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