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姚崇的政治智慧:巅峰时刻不迷失,利用自污手段全身而退

人文之光 2024-07-12 18:36:00

说起做官,相信多数人都知道“宦海沉浮”这个词。做官其实是高难度的技术活:说高难度是因为,越是大官,职场斗争就越激烈,而且容错率很低。一旦出错,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北宋时期,就不乏高官因为官场斗争而导致自己被流放海南岛吃椰子的。

唐朝宰相姚崇,早在唐高宗在位时期就步入仕途。之后唐朝/武周高层变故不断,姚崇都能够保证自己处于不失利的状态,在武周时代,姚崇就曾担任宰相。之后虽然有过起落,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姚崇再度成为宰相。姚崇的政治智慧无疑是很高超的。

1、宦海沉浮

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称帝的时候,朝廷的局势很微妙。

因为此时的唐朝处于权力洗牌的状态。

在武则天退位后,皇位是由唐朝废帝+武周太子李显继承的。李显继承皇位以后,宣布恢复国号为唐,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的神龙革命。不过,李显复辟以后,唐朝虽然看似复辟,但是,事实上,这时候的唐朝处于后武周时期:比如武三思的势力很大。此外,韦后母女也打算当女皇。

当然,李旦李隆基父子其实对皇位也有野心,只不过找不到夺权理由。而碰巧这时候,李显莫名其妙死了。虽然后世认为李显是被韦后母女毒死的,但其实这不过是李隆基想搞事情而制造出来的理由而已。

在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的讨伐下,韦后母女被杀,韦后母女拥立的小皇帝唐殇帝也被废黜,李旦成为了新的皇帝。

李旦虽然成了皇帝,但是受太平公主挟持,同时,李隆基也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李旦自己都清楚:自己和唐殇帝一样,不过是过渡皇帝而已,一旦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平衡被打破,自己这个皇帝也算是当到头了。

姚崇作为朝廷的高官,想要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姚崇选择站在太平公主的对立面,他建议李旦英国打压太平公主。但是李旦软弱,所以姚崇的提议没能得到落实。太平公主之后对姚崇展开了报复,姚崇为此遭到下放。

这段时间里,姚崇再度处于人生低谷阶段。上一次人生低谷阶段,还是在武则天在位那会儿,姚崇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遭到了打击报复。

2、姚崇治理蝗灾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越来越激烈。李旦无奈之下,选择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躲情景。李隆基称帝以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李隆基掌权,姚崇又被调回朝廷做官,并继续担任宰相。

虽然姚崇经常得罪权贵,但是,对于实质性的危害,姚崇是非常懂得规避的。

比如唐玄宗在位时期,河南等地爆发蝗灾。蝗虫过境之处,几乎颗粒无收。

要知道,在中世纪,全世界的农业发展水平都远不能和当下相比,而且那时候人类的抗风险能力很差。蝗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迫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民变。

实际上晚唐时期,黄巢起义的发生就是因为唐廷对天灾赈灾不利,而导致的祸乱。而行政长官的功能,就是最大化动员各种资源,把破坏降到最低,并最大化避免民变。王朝后期的腐败,导致了行政失灵,在行政失灵的状态下,一旦出现巨大天灾,等到王朝的,就是大规模民变。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史上频繁发生。

好在唐玄宗在位初年,唐朝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当时地方官对于治理蝗虫并不积极。所以导致蝗虫灾害愈演愈烈,为了推诿,地方官甚至不断放风,声称蝗灾是天意,既然是天意,就不能违逆,只能忍受。

姚崇则开始敦促地方官僚主动灭蝗虫,同时和蝗虫是天意这种论调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

在姚崇的积极带动之下,蝗灾得到了遏制。

3、明哲保身

姚崇治理蝗灾让姚崇的声望达到巅峰。

而之后的姚崇则给人一种膨胀感觉:姚崇让自己的儿子,要不断接受贿赂甚至主动索贿。而姚崇自己也不短囤积居奇,购买不动产。这种情况让天下人很惊讶:昔日的清廉宰相,怎么如今变得如此贪婪和不堪?

而朝廷里,对姚崇不满的人也多次弹劾姚崇,姚崇则趁机就坡下驴,表示打算回家养老。

其实姚崇父子的行为,本质上是避祸。

所谓避祸是因为,姚崇治理蝗虫以后,天下人把姚崇视为圣贤,甚至认为唐太宗治理蝗虫也有过成就,所以姚崇和唐太宗一度在民间被相提并论——当然,这其实是有人想捧杀姚崇,打算借此引起皇帝对他的猜忌。

姚崇父子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污,即向天下人表示姚崇不是什么圣人,只是想贪污点财富,做个富豪而已。

姚崇无疑很成功。

姚崇晚年的时候,也经常告诫后代应该借鉴房玄龄这些过去名臣的教训:名臣在世的时候固然荣耀很高,被君王器重。但是后代因为行差踏错,导致整个家族都陷入毁灭,还导致名臣的身后名受影响,姚家子孙应吸取教训。

0 阅读:4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