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牢记两不惯、三不管,养出的孩子独立又自信

杨老湿笔记 2024-12-14 09:58:12

常言道:“惯子如杀子,溺爱非爱害之深。”这句话是过来人总结的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度宠爱孩子的后果。

可惜,这年头“熊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操碎了心却反倒成了背锅的对象,怎么回事呢?其实问题绕不开父母的教育方式。

今天咱们聊聊,“两不惯、三不管”这种教育法则是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的。

一、“两不惯”:惯不得的是这些坏习惯

首先来说说“两不惯”。什么是“两不惯”?其实就是家里这两个行为,咱们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也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

1. 不惯孩子的无理取闹

有些孩子一旦想要什么东西,得不到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还会在超市地上打滚,场面搞得非常尴尬。很多父母为了图个省事,索性就“缴械投降”,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然而,这种惯孩子的方式往往带来长期的麻烦。

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可是精得很,如果他们知道哭闹可以换来好处,那这种行为只会不断升级,最后父母反倒成了“被威胁”的对象。与其让孩子一味通过哭闹“控制”你,不如一开始就明确规则,告诉他们哭闹没用,要想得到什么得通过正当方式,比如好好沟通或者自己努力。

2. 不惯孩子的拖延懒惰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惯”,那就是孩子的拖延和懒惰。作业拖拖拉拉不肯写,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甚至连吃饭都得你端着碗喂到嘴边……这些行为一旦惯下去,孩子就会变得得过且过,根本不懂得责任和自理。

所以,父母必须要给孩子设定清晰的界限和规则。比如,写作业的时间、家务的任务,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些是自己的责任,父母不会代劳。如果孩子拖延耍懒,也可以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学习拖延了考试成绩不好,这就是自己需要面对的结果,父母不能一味兜底。

二、“三不管”:该放手时就放手

接下来,说说“三不管”。“不管”可不是不负责,恰恰是对孩子成长最深的关爱,是老天在“渡”孩子的一段历程。

1. 不管孩子的小摩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和同伴发生一些小摩擦。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恨不得化身“保护伞”,立马替孩子出头。但要知道,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其实是他们学习社交的一个过程。你每次都冲上去调解,孩子不仅学不到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更依赖你。

下次,当你看到孩子和小伙伴起了冲突,先别急着插手。你可以在一旁观察,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人妥协,也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种社交的练习,远比你直接解决来得宝贵。

2. 不管孩子的“中二”表现

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会进入一个所谓的“中二期”,表现出各种夸张甚至有些自负的行为。这些行为看在大人眼里,可能会觉得不成熟甚至有些荒唐,但这其实是他们探索自我、寻找个性的必经阶段。

有的父母看不惯孩子的打扮,或者觉得他们做事幼稚,忍不住打击、数落。其实,与其这样,不如多给孩子一点包容。正是这些中二的时光,才能让他们逐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方向,最终变得更加自信。

3. 不管孩子的合理冒险

孩子想要尝试一些具有一定风险的事情,比如去爬山、学滑板,甚至想去远足探险,很多父母一听就本能地拒绝,生怕孩子摔着、伤着。可是,孩子的成长不就是在“冒险”中逐渐勇敢起来的吗?

合理的冒险,其实是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的一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一点尝试和失败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逐渐积累经验,学会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要因为自己怕麻烦就阻止孩子的成长,这样他们永远也无法学会面对挑战。

三、独立与自信来自适当的“不惯”与“不管”

很多父母可能会问:“这么做会不会太狠心了?”但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些“小狠心”背后,才是对孩子的“猛药良方”。我们常说,孩子是风筝,而父母手中则攥着风筝线。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松开那根线,风筝才能飞得更高,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适当的“不惯”,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世界不会永远顺着他们的意愿转动;适当的“不管”,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这些看似“不管不顾”的背后,其实是父母深沉的爱和对孩子未来的期盼。

给孩子独立的翅膀

说到底,父母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有一天能够独立地飞翔,去面对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记住“两不惯、三不管”,放下过度的焦虑和包办,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成长。相信我,当你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成功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成果。

让我们共同努力,养出独立又自信的孩子,给他们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