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终年74岁。
斯大林的死,对苏联的震动很大,这个铁腕而狠辣的执政者,在苏联短暂的历史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独有的标签。
苏联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脑海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问题的关键则在继任者身上。
经过苏联高层一系列的博弈,最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了斯大林的继任者。
在很多人看来,赫鲁晓夫没有斯大林那么强势,换言之,他的能力自然也不如斯大林。
可是当我们深入去了解苏联的历史就会发现,赫鲁晓夫对苏联有四大贡献,从客观上来说,他算是苏联的功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斯大林统治后期施行的弊政对苏联的剧烈冲击。
那么这四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去除崇拜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步掌控了苏联,在权力面前,他逐步迷失了自我,一步步沦为了欲望的奴隶。
为了提高自己在苏联的地位,斯大林采取了两步走的方针政策,他首先抬高列宁的地位,然后将自己塑造成列宁忠实的追随者,进而使得自己与列宁一起被“神化”。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他大力塑造个人崇拜,将自己凌驾于国家统治之上,进而让苏联成了他个人的统治机器。
这也是为何斯大林能在苏联发动大清洗的关键所在。
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在任期间所推动的个人崇拜,已经让苏联的发展走上了畸形之路,必须要尽快肃清斯大林的影响。
于是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秘密报告,揭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遮羞布,只是他采取的方法太过激,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极大地震动了全球社会主义阵营。
取消特供在理想状态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共产,列宁带领下的苏联所走的道路,也是奔着这一目标在奋进。
可是等到斯大林上台后,个人私欲极度膨胀,这也进一步刺激了统治苏联的上层人物。
他们觉得共产只是追求的理想,而眼下的生活也是要过得,于是在斯大林的授权下,统治阶层开始与社会剥离开来,而随之诞生的则是苏联的特供制度。
特供,就是超脱于大众的特殊供给,当百姓吃大锅菜的时候,他们可以吃海参鲍鱼,当百姓住平房的时候,他们可以住别墅……
在斯大林统治后期,这种特供制度逐渐失去了约束,干部的特供成了他们享乐的挡箭牌,进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蛀虫。
他们在特供上大做文章,极大地满足了自己享受的私欲,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变了味,特权阶级悄然形成。
赫鲁晓夫上台后,以雷霆之势取消特供制度,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人物,这点着实令人称赞。
军队减员斯大林好大喜功,他盲目追求苏联军事上的膨胀,使得苏联的军队人数大幅激增,而与之相应的是军费大幅度提高。
苏联本身的经济模式就制约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而军费的激增直接影响到了民生。
赫鲁晓夫上台后,社会矛盾已经激化,趋向于无法调和,他看到了问题所在,便在1995年之后连续两次军队裁员,使得苏联的军队数量减少了320万。
军费减少,社会矛盾得以缓和,但是赫鲁晓夫此举直接得罪了苏联军方,这则为他后来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埋下了伏笔。
提升经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经济模式并不具备什么活力,分配经济让国民生产死气沉沉。
赫鲁晓夫上台后,便尝试将这种模式打破,于是便下令对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将农产品义务销售制转变为农产品采购制。
这一转变对苏联的经济影响巨大,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平均的粮食产量在3800万吨左右,而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这一数据上升到了1.3亿吨。
赫鲁晓夫很开心,这也是他那幅拿着玉米笑开怀的照片背后的因由,毕竟在他自己看来,他确实给苏联人民带去了些许幸福。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这四个贡献,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弊端,只是赫鲁晓夫这一连串的举动也让苏联高层的既得利者很不开心,最终他只能落寞下台。
参考资料:《苏联史》、《赫鲁晓夫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