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封府石碑上,“包拯”之名为何成为深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20:21:04

临近五一,笔者去开封市博物馆参观时,见到一块《开封府题名记》碑。据了解,该碑是记载北宋开封府尹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时间最为详细、涉及官职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它不仅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在我国古代石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开封府题名记碑》 刘一玮 摄

《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所列名字,包括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可谓群星璀璨。包拯也做过开封府尹,但是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防空洞惊现宋石碑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县前街的开封市人民政府后院要改建房子和挖防空洞,在施工时,于旧县衙附近地下发现两块石碑。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石碑被抛弃在大街上无人问津,其中一块被附近街道的人员拉走砸烂烧石灰了。另一块被当成青石板嵌入防空洞的后墙。

1971年,开封市征集文物的时候,这块石碑从防空洞后墙挖了出来,移到开封市博物馆。专家拂去尘土,辨识碑文后,大吃一惊,原来此石碑竟是北宋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

《开封府题名记》碑曾长期下落不明,为何会在这里出现?是因为黄河决口的时候用石碑堵城墙吗?还是人为地被人藏匿于此?一个个疑问令人费解。

开封府共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开封府题名记》,另一块是《开封府尹题名碑并记》,均伴随着开封府衙办公地点的转变而迁移。《开封府题名记》碑千百年来一直在开封府衙。明末河水淹城,府署圮坏,府衙办公地点搬到了河道后街(今县前街)北宋宰相赵普故宅旧址,并在开封府门前重建包公祠(原县街小学对面),将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移立于祠内,该街一度被称为“府前街”。民国成立后,废府置县,开封府所在地成为开封县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建市,县级机构迁出市区,原府署改为县街小学,祠被圈入市政府院内。

《开封府题名记》碑刻于宋英宗治平至徽宗大观年间。青色石质碑高2.14米,宽0.96米,厚0.24米,碑文有剥落。碑文周刻蔓草纹饰,丰圆碑额刻篆书“开封府题名记”6字,端庄严谨,碑阴无字,也没有书写者姓名及刊刻年月,碑额及边采用缠枝牡丹和蔓草纹饰。石碑记载着北宋开封府上至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崇宁四年(1105年)共145年间183任官员的题名。每人均以大字书写姓名,名下刻小字记其官衔和任职时间,均为楷书。其中最末一人为李孝寿,其名下空余未刻,是其官职由知府改为府尹,所以没有续刻,而另刻《开封府尹题名碑并记》,碑中第一人就是李孝寿。因此,李孝寿先任知府后改任府尹,《宋史·职官志》记载说是崇宁三年宋徽宗听从蔡京建议,“罢开封权知府,置牧、尹、少尹”。记载明朝开封府的《如梦录》对此有阐述:“又《开封府尹题名碑并记》,起崇宁四年李孝寿,讫上官悟,共四十八名,末附金韩仲适一名。”这块石碑已毁,未发现拓片和完整的碑文。

碑上包含多名北宋文人

官府题名,历来已久。题名制度在西晋时就已经出现,唐代一般还是记在木板上,后来才盛行于石碑或石柱。北宋时期,为强化吏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各级官厅各立本厅历任官员题名碑,记的就是官员姓名、官职、到任和离任日期。苏颂说:“府寺题名,所以记初拜职者官秩、名氏暨临涖(莅)之岁月,盖有司荣事任而警位着也。”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题名记可使后人“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对贪渎者,老百姓指名唾骂;对尽责者,老百姓指名褒奖,题名记也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

开封府立《开封府题名记》碑,就是北宋官府机构盛行长官题名的产物。这种题名制度,主要提示做官者要有一种荣誉感和荣耀感,同时警示为官者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封府是北宋首都所在地,政务繁杂。宋初,多由亲王担任府尹,称为南衙。太宗、真宗、太宗弟廷美、太宗子元僖,都曾任开封府尹,后以大臣担任,称“权知开封府”。

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中,我们能看到一串闪烁古典文学星空的名字。

寇准,碑中第二十三任知府。寇准一生体现了宋朝文人的刚正之气。毕士安评价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辽宋战争中,澶渊之战“寇莱公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

范仲淹,碑中第五十四任知府。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传诵至今,他奉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蔡襄,碑中第八十八任知府。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史称“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此外,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曾公亮,碑中第九十任知府。丁度,碑中第五十六任知府,他们编撰了一部《武经总要》,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欧阳修,碑中第九十四任知府,引领时代的文坛领袖。他不计个人得失,在进退之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蔡襄这样评价欧阳修:“位卑无路自闻达,目视云阙高苍茫。”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诗文辞等造诣很深,但都被其文名所掩。苏轼评价他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苏颂,碑中第一百三十一任知府。参与编撰《嘉祐本草》,后来又主持《图经本草》,主持修建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制造的大型天文钟。计时报时、天文观测、星象演示,多项功能集于一体;机械工艺、天文历算、建筑工程,多门精湛技艺汇于一器。苏颂留有《新仪象法要》一书,对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有着详细的说明。

百姓触摸太久留指痕

包拯也做过开封知府,但是《开封府题名记》碑中却找不到他的名字。

包公像(明)宋濂

据史料记载,年近六旬的包拯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93任知府。到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第九十三任知府的名字却被抹去了名字。是什么原因被抹去了名字?被抹去名字的官员是包拯吗?

在北宋时期,百姓要告状,必须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这一制度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被刁滑的小官吏利用,讹诈百姓。包拯在开封府期间,对诉讼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裁撤了“门牌司”,允许百姓直接向办案官员陈述案情,使得百姓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极大地提高了诉讼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名震天下,自金元以来,开封屡建包公祠纪念他。元代诗人王恽在瞻仰了《开封府题名记》碑后写道:“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尤畏双枝不敢栖。”“包范”就是包拯和范仲淹,可见碑上是有包拯之名的,虽物是人非,但祠在碑在。不过,当时包拯的名字便已难看清,宋末元初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对此作了解答:“独包孝肃公(包拯谥号为孝肃),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开封府题名记碑》中包拯的姓名被人触摸已经看不出来了 刘一玮 摄

原来,是敬仰包拯的后人忍不住去触摸这位青天的名字,天长日久,形成一道深深的指痕印。现观此碑,碑正中偏右的位置有处凹痕,包拯之名已成深坑,磨痕中有人补刻“包拯”二字,尚隐约可辨。

明代开封百姓仍习惯称开封府旧址为“包府”,附近水域俗称“包府坑”,又名“包公湖”。清代在新府署的东南侧另建包孝肃公祠,把《开封府题名记》碑立于祠内。

文人笔下刻画了阎罗老包震慑小鬼的神圣包拯形象。在民间视野中,包拯被推上神坛,被小说和戏剧严重神化,说他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1927年冯玉祥第二次主豫,开始打神拆庙,包公祠遭到灭顶之灾,彻底被毁。开封府的这两通石碑被埋于地下。

后来,祠不在了,两通石碑浮出了地面。

《开封府题名记》碑幸免于难。 1990年,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甚为遗憾的是,无法补全的“双璧”之一《开封府尹题名碑并记》永远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刘海永 刘一玮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