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海尔周云杰,而不是格力董明珠?

电科技 2025-03-25 18:00:48

海尔集团CEO周云杰以“略略略”偶然出道,数天之内加粉百万,带动产品爆火;家电行业上一个来势汹汹的个人IP还得追溯到格力一姐董明珠。

尽管一直在说自己“不想红”,但是显然周云杰的网感是相当之好,很快见招拆招,把略略略作了一个“略过自我,略去客套,略出真诚”的三略解读,既给自己当初的记者留影做了注脚,也在此中迅速找到了延展个人深度的路径,不管是个人的素养还是胸怀的折射,都在此刻具象了起来。

在互联网上,霸总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个反义词,你若真要横着走,没人会惯着你,但若是平和接梗,举一反三,与自己真实世界的地位形成反差萌,那才算是领悟到了霸总的真谛,用开玩笑的口吻对着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说,“把你抓起来”肯定不在此列。

霸总气质不需要外露,凡是外露的皆为虚妄之相。就像匈奴使节所言,“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是不是霸总,藏也藏不住。反之,装也装不像。

回到开头,为什么是周云杰,而不是董明珠。说的是企业领导人个人IP对企业的销售贡献。

强推个人IP却没带动产品销量,董明珠是一个例子。首先得承认,董明珠和她的格力对股民相当慷慨,属于A股第一档的良心。但是她个人IP与格力的深度绑定却没有从中见过多大的好,至少周云杰在几天内就卖掉了十万台三桶洗衣机,而格力在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是白电三雄里最低的。

现在满大街都是“董明珠的店”,以前叫格力专卖店,相比较过去公交车上刷的董大姐头像和手机开屏上的头像,现在这个还算是温和的——至少没挂出大头照,不是么。

用个人形象代言产品,甚至更改店头店名,这都不是问题,自己操盘的买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确实是想干啥干啥。但问题在于,她的个人形象过于突出,可能让品牌和产品被个人光环掩盖,导致产品热度不足。比如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是她的照片,但手机本身没成功,反而让争议影响到了品牌。

周云杰在意外走红后,海尔迅速利用反差萌和用户互动,将短期流量转为产品创新的长期用户信任,通过多触点互动,强化品牌资产,比如推出懒人洗衣机,蓝V矩阵联动。这里的关键就是弱化个人,强化品牌整体,通过与用户共创和敏捷反应,把互联网的关注点有效引向产品。

董明珠属于强绑定,可能导致品牌极度依赖个人,仅仅停留在流量层面,缺乏产品变现的长远支撑。再加上空调自身的产品属性,强化个人IP可能对它的客户触达乃至购买决策并没有太多的益处。没有人会像人民币一样人见人爱的,连雷军那样的千亿总裁谦逊人设还有一大堆人天天骂不停。

周云杰的“意外走红”与董明珠的“主动造势”,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IP营销逻辑。

CEO主动听劝之后,海尔20余位高管短时间内集体上线,构建起以周云杰为风口的立体化传播网络,既避免了单一IP依赖,又因为“去中心化”的策略,分散了周本人的巨大压力,而且还顺势让海尔的其它业务部门也能从中获得外溢的流量,更有效触达到了用户,强化了用户的归属感。

董明珠将个人声誉与格力深度捆绑,短期内看起来是节省了大量营销成本,但违背品牌资产理论中“品牌联想应聚焦产品价值”的原则。当个人争议(如十亿赌局、与孟羽童发生矛盾)爆发时,格力空调的“专业”形象必然会被稀释。

事实上,这也是直到今天为止,格力最让外界所不解的一件事,格力从一开始就是国企,现在是国有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董明珠也并非创始人,也就是说,董明珠与格力不存在品牌共生互换的基础,那么为何还要把企业品牌与领导人个人IP进行强绑定呢?

周云杰“出道”的背后是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又一体现,12万员工被授权成为用户传感器,前端玩梗后端研发,59个工厂、122个研发中心和用户在线上无缝衔接,实现了流量—需求—产品的敏捷转化,这种组织能力使其能将网友的调侃,比如“比大葱矮”之类的梗快速转化为互动素材,而非一场和网友对峙的危机公关。

董明珠个人IP的长期外露,其实也是强人治理,决策高度集中下的必然结果。所以,当强势的个人意志与同样强势的渠道体系产生了冲突,类似河北省经销商倒戈的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强势也不是不好,但是得看天时,强如关羽,他既能斩颜良诛文丑,也能面对孟德公的上马金下马银。在当初,和国美苏宁强势对决的格力,肯定是代表了当时更先进的渠道趋势。

在产业周期的不同时空里,周云杰的冷面理工男人设无疑更精准契合了海尔科技的一面,而董明珠的网红企业家形象与格力专注空调技术的核心认知却渐行渐远。企业需遵循定位理论,确保人格化IP强化而非模糊品牌独特性。

海尔现在通过产品、场景、生态构筑起的护城河,使周云杰的流量成为品牌价值的放大器。反观格力,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一些创新技术并未能有效穿透用户心智,用户的心思都放在八卦新闻上了。

Z世代拒绝“单向灌输”,渴望参与价值创造。面对用户的呼声,周云杰前后仅用了72小时,就把《海尔兄弟》动画片完成了高清重置并上架,这其中的本质就是想让用户知道,海尔是真听劝——海尔在倾听用户的声音,并与你们在一起。此刻,Don Schultz(唐.舒尔茨)的消费者即合作生产者理论开始闪耀光芒。

周云杰与董明珠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流量可以瞬间点燃品牌,但唯有产品力与组织力才能让火焰持续燃烧。

当网友为“海尔听劝”点赞时,他们认可的不仅是周云杰的亲和力,更是海尔38年积淀的用户响应体系,当格力因董明珠言论屡上热搜时,暴露的却是战略定力的流失。在“人即媒介”的时代,企业需要的不是孤胆英雄式的IP,而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品牌故事的讲述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