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料】东洋俾斯麦、清国裱糊匠李鸿章的外交奔走

隔岸观史 2024-12-30 17:00:58

参考资料

並木頼寿・井上裕正『世界の歴史19 中華帝国の危機』中央公論社。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崛起,开始要求朝鲜向日本开放。在清国看来,朝鲜是建立在朝贡关系之上的,他们面临着如何处理与朝鲜和日本关系的困难时期。

1864年开始,李鸿章开始调查日本内政,呼吁清国与日本合作。李鸿章将西方列强视为主要威胁,旨在与力争富国强军的日本联手对抗西方,但也提防日本有可能与西方联手,成为敌人。

基于这一理念,李鸿章于1870年9月在天津会见了访问清国的包括柳原前光在内的日本代表团。到1871年,清国起草了一份记录与日本伙伴关系的草案,与伊达宗城、柳原前光等使团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日清修好条规》)。然而,虽然内容是平等条约,但两国后来就第一条规定的相互不可侵犯的领土的解释发生了冲突。

《日清修好条规》

同年,俄国入侵清国西部,发生了阿古柏克从西控制新疆的局面。陕甘总督左宗棠试图出兵,但李鸿章基于阿古柏已然建立独立政府,且英俄两国均承认的事实,建议清国承认阿古柏政权为朝贡国。

1874年,一项提案向清政府提交,将收复西部领土的剩余费用转移到海防,这遭到了左宗棠等人的批评,并在海上防御和陆上防御(海防派与塞防派)方面产生了争议,最终清国政府同意了左宗棠于1875年提交的收复西部领土计划。

这项折衷计划将资金同时分配给沿海防御和西部战事。左宗棠出兵,于光绪三年(1877年)平定阿古柏叛乱,光绪七年(1881年)也通过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帝国西部广大领土回到清国手中。

1874年,日本强行出兵台湾。李鸿章呼吁大久保利通等人要“「東洋の団結」”。1876年,因江华岛事变,李鸿章与日本森有礼就朝鲜教派关系进行磋商。此时,对于日本就朝鲜归属的解释出现了一些争议,但强调对日合作的李鸿章并没有干涉日朝签订友好条约,保持沉默。

1879年,对于日本对琉球(今冲绳)的处置,由于台湾和琉球都属于清国南洋通商大臣管辖,不在李鸿章管辖范围内,所以李没有采取主动反制措施。

李鸿章在天津就琉球处置问题会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请求从中斡旋,随后就琉球群岛问题进行日中磋商。但1881年以后,对朝外交由处理朝贡国关系的礼部,移交给北洋大臣,此前清国一直克制的对朝鲜内政和外交的干涉变得更强。

1882年朝鲜爆发政变(壬午事変),马建忠被派往朝鲜,同时李鸿章派遣部下袁世凯率军恢复朝鲜亲清政府,“挟持了大院君”。在此期间,由于母亲去世,李鸿章暂时辞职,张树声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继续处理朝鲜事务。

李鸿章通过上述外交活动,试图与列强谈判,试图恢复以朝贡关系维持东亚秩序,但在不被列强接受的情况下,他采取了妥协的做法,将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李鸿章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于1874年提出在科举考试中纳入理工科等实践性学习,以培养人才,但因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0 阅读: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