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统治播州700年,杨应龙为什么起兵反明?土皇帝美梦的破灭

正史漫谈君 2022-09-14 22:14:17

播州之乱,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但从本质上而言,这起战事的发生毫无必要。直白点理解:自己想继续当土皇帝、但明朝廷不允许,这就是杨应龙反叛的原因。这一事件,要从明朝的“土司制度”说起。

土司制度源远流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历朝历代,都会在边疆地区采取相应对策,经常是武力、安抚相结合,以实现长治久安。

但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毕竟双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明程度、风俗习惯等存在客观差距,加上交通技术的限制,中央朝廷想要实现直接管理存在极大难度。

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羁縻(jī mí)制度。它指的是在边远欠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朝廷采取“以夷制夷、因地制宜”的思路,任命当地旧有贵族、首领、酋长对当地进行管理,采取适应所在地现实特点的治理方式。

到了锐意进取的唐代,羁縻制度达到巅峰,当时从东北到西南,先后设有羁縻州44个、羁縻县5个、羁縻峒11个,这也是唐帝国前期武功强盛的直观体现。

后世的王朝也继承了这一思路。到了元朝,诞生了威力加强版的“土官制度”,它比前代的羁縻更加严密,相对于以往只要求边区表示臣服、缴纳贡赋外,元朝还派人坐镇当地进行管理监督,对当地首长进行限制和削弱。

明朝建立后,总结前代边区管理制度之大成,建立了土司制度。

明朝的土司主要集中于西、西南地区。在上层机构,参展中原设立布政、提刑按察、都指挥三使司;在基层,则主要依靠土官。土官包括宣慰使、宣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判官等等。

与元朝相比,明朝土司制度更加系统化。进一步把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纳入中央王朝组织体系中,在保证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允许土司在各自辖区内处理相应事务。

明朝的土司,大部分都由当地部族的大小首领世袭,可以不接受朝廷的迁调,但必须竟由朝廷的认可、承认自己是朝廷的官员。土司的主要义务包括负责守卫边疆、缴纳赋税、进贡土产、修护道路等,如果被认为不合格,朝廷有权将其革职。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土司都是世袭而来。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利益诉求、势力范围,具备很强的割据色彩。加上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为了争权夺利,不同土司之间敢于大打出手;更有甚至,竟敢悍然起兵反叛朝廷。

比如在明朝初期的洪武21年,云南陇川土司起兵反叛,朱元璋派遣沐英率军讨伐,获胜后就势命令沐家世代镇守云南;

永乐11年(公元1413),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思州宣慰使天琛发生火并,朱棣派镇远侯顾成率领五万大军镇压;

天启元年,四川永宁宣抚司土司奢崇明、贵州水西宣抚司土司安邦彦牵头,煽动联合乌蒙、东川、沾益等地土司起兵叛明,史称“奢安之乱”。明朝廷调遣南方五省兵力、用了十多年时间,直到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才把它平定。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明朝在平叛后就地拆撤土司。设置可以由朝廷调遣、迁移的“流官”,不再世袭,这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各地土司自然反对中央朝廷这一举措,由此形成强烈反弹,导致改土归流政策很不彻底、多次出现反复。

而所有的土司中,对明朝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播州杨应龙。他反动的“播州之乱”,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对明朝国力造成了巨大削弱。

播州位于今贵州遵义,地域广袤、地形险要。早在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南诏国入侵播州;当时的朝廷正疲于奔命、自顾不暇,便在民间募兵应对。太原人杨端表现出色,英勇地带领募兵击败南诏、夺回博州,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朝廷也顺势把他封为武略将军。

接下来,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廷对边疆地区鞭长莫及,杨家得以世代统治播州。一直到宋朝,这一状况仍得到延续;元朝建立后,杨氏子弟杨邦宪被封为博州宣慰使。

到了明朝,杨家对博州的掌控仍不可撼动,杨锵被继续封为博州宣慰使。到了嘉靖时期杨烈世袭这一职务时,杨家已经连续29代人担任播州的实际统治者,当地各大家族都与其存在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

隆庆5年(公元1571年),杨烈去世,儿子杨应龙接班。在起初,杨应龙表现出了对朝廷的顺从,甚至还因军功得到表彰;万历13年(公元1585年),杨应龙向朝廷进献50根珍贵木材,被万历帝赐以大红飞鱼服、加衔都指挥使的奖励。

但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杨应龙顺从的背后,是日渐膨胀的欲望。由于目睹明朝的地方军力日渐薄弱,他不禁心生冲出播州、霸占四川的野心,充当西南的土皇帝。于是,他的行为逐渐放纵、本性日渐暴露,阴狠嗜杀、僭越规则,甚至公然到处劫掠。

万历18年(公元1590年),多位贵州、播州官员乃至杨应龙的亲属举报其嚣张跋扈、蓄意谋反,但朝廷在剿、抚之间举棋不定,杨应龙本人也喜怒无常、时叛时降,这一不安定因素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直到公元1592年,杨应龙被官兵俘虏。正当朝廷准备对其处以极刑时,丰臣秀吉的18万日军入寇朝鲜,杨应龙抓住机会、请求从军征讨倭寇;但当万历帝将其释放、准许其戴罪立功时,他却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公元1593年起,明朝廷开始派兵围剿杨应龙。然而,由于朝鲜半岛战事持续进行,加上杨应龙本人极度狡猾、反复无常,时常两面三刀、采取欺诈手段,还煽动了苗族武装为帮凶,导致战事旷日持久。直到公元1600年,随着半岛战事的结束,朝廷从各地调集八路大军、决心彻底决绝播州问题,杨应龙才彻底兵败身死。

当年12月,明军在北京城举办献俘仪式,杨应龙的尸体被肢解,播州被“改土归流”,分为遵义、平越二府,归属四川、贵州两省管辖,杨氏在播州持续了700多年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而明朝的土司制度,直到清雍正年间才全面终结。

概而言之,杨应龙的播州之乱,不过是一场地方政权试图割据自立的闹剧而已,它也证明了土司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0 阅读:219
评论列表
  • 2022-09-15 14:20

    杨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大明对杨太仁慈了,这种人该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