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三年行动百万就业:书写新时代的残疾人民生答卷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5-04-10 16:40:58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就业工作,统筹推进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首设就业专章,明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就业支持体系”的战略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初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是近年来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布局的重要落子。这场覆盖全国的系统工程以“十项举措”为抓手,确定三年新增百万残疾人就业的目标。方案实施三年来,各级残联强化政策落实、紧抓重点突破、创新服务方式,累计新增164.8万残疾人就业,目标完成率达164.8%,残疾人就业率提升4.8个百分点,在新时代书写出“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答卷。

将时针回拨至四年前那个载入史册的春天。2021年2月,人民大会堂响彻人类反贫困斗争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不仅镌刻在人类减贫史的里程碑上,更开启了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新篇章:当现行标准下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摘帽,如何实现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跃升,成为摆在残疾人工作者面前新的命题。

破茧之路,从来不易。当时全国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中,77.8%分布在广袤乡村,城乡就业资源差异与农村残疾人自身的就业技能短板交织叠加。在未就业的残疾人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占比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多,当传统就业模式还在着力解决适配困境时,数字经济时代已经悄然到来,而在执行中,按比例就业等政策红利尚未得到完全释放。那么,残疾人就业工作跃升的路径该如何规划?

面对从“兜底保障”到“发展赋能”的时代命题,国家战略擘画出清晰蓝图。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首设就业专章,明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就业支持体系”的战略目标。随后,《“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政策组合拳相继发力,特别是2022年3月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十项举措”构建起政策落地的路径:既注重机关事业单位的示范引领,又强调新业态的包容创新;既有百万新增就业的量化指标,更蕴含就业质量的价值追求。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方案相互咬合,形成驱动残疾人职业发展的政策齿轮。

当制度设计的齿轮开始运转,百万残疾人的命运轨迹即将悄然改变。

2022年,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如何实现残疾人就业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检验民生保障成效的重要标尺。《行动方案》通过“三个转化”确保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将政策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分项行动计划,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行动方案》涉及23个部门和单位,既要纵向贯通,也要横向联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行动方案》的实施,各地的配套方案大多明确了各分项行动的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督导和考核事项整体推进。不同于以往侧重政策创新的工作范式,《行动方案》的工作重点转向政策执行层面。通过“十大举措”将既有政策工具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南,覆盖23个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将残疾人就业服务嵌入政府治理全链条——从党委、政府的督导指挥,到残工委成员单位的协同配合;从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到专项资金补贴的标准化管理,有效破解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百万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各地在实施《行动方案》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部门协同机制,为百万就业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路线图:福建构建政策落实“双督查”机制,将部门履职与市县考核挂钩;上海把残疾人就业纳入市政府挂图作战项目,建立周调度、月通报的闭环管理;江苏创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将残疾人纳入重点帮扶名录;浙江、湖北等省将新增残疾人就业列为政府民生实事,通过人大监督确保政策兑现。在政策执行刚性约束方面,青海将残疾人就业率写入市州目标责任书,广东在就业考核中单列残疾人专项指标,河北建立按比例就业信用惩戒机制。各地因地制宜亮出硬招实招,确保政策兑现落地。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既有政策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南,采取“十大举措”推进农村残疾人等四类重点人群就业。

《行动方案》锚定“三年新增百万残疾人就业”目标,通过三大类十项措施破除就业坚冰。政策杠杆首先撬动机关事业单位的“示范效应”,形成“政府示范-企业跟进-社会协同”的传导链条。湖南、山东推进公务员定向招录,青海、江西、云南将残疾人招录纳入政绩考核,河北、广东在“四级联考”中设置特别通道。央企专场招聘、高校网络双选会、民企招聘月等活动持续释放面向残疾人的定向岗位。内蒙古推进残疾人烟草零售点模式,浙江等地开辟社区泊车管理、彩票销售等基层服务岗位,山东、贵州通过特许经营赋能残疾人创业。这些民生所盼的制度性安排,彰显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靶向攻坚,分类破解四类重点人群就业的梗阻。农村残疾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残疾人大学生及盲人四类群体,面对的就业梗阻不同,破解的方式也不同。针对城乡资源不均衡,1.5亿元中央直达资金化作乡村沃野上的现代农业课堂,中国残联、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金融助残服务项目77亿元助残信贷激活田间地头的创业星火,农村建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站,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示范带头人得到就业补贴,昔日的帮扶对象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针对精神、智力、重度等就业困难残疾人的需求,吉林建立劳动项目资源库,江西设立万个公益岗,浙江、安徽对辅助性就业残疾人予以补助。提供“公益岗位+辅助就业”支持,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岗位,更在于重塑“残疾人能就业、可贡献”的社会认知。面向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全国应届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85%。北京实现的99.42%就业率中,灵活就业仅占3%,福建联合税务机关结合减税政策宣传筛选适合安残企业756家,甘肃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强化残疾人大学生稳定就业。江西建立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数据互联共享机制。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正式写入职业分类大典。国家发改委、中国残联共同实施了山西、贵州、安徽等11个省份的盲人按摩医院建设项目。广东、山东、福建等部分地区探索将盲人医疗按摩所纳入医保定点范畴。江苏、甘肃、贵州、新疆等对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机构和盲人给予资金扶持。

政策引擎,促进就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残联会同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按比例就业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等文件,规范引导各类社会人力资源机构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文件中残疾人就业帮扶相关要求的指导意见》《残疾人职业培训管理服务办法》等文件,整合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资源,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培训流程。

▲经过三年实践,残疾人就业从“兜底保障”向“发展赋能”转变,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学习新技术在新领域创业就业。

中国残联在改革大势中主动应变求变,牢牢把握“政府促进就业”的核心理念和“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遵循。中国残联建立了教就部、就业中心按季度调度的工作机制,各级残联教就系统和就业服务机构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行动方案》实施三年来,各级残联强化政策落实、紧抓重点突破、创新服务方式,累计新增164.8万残疾人就业,目标完成率达164.8%,就业率提升4.8个百分点,从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置到民营企业开发新业态岗位,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内蒙古非遗工坊培育大师工作室里,传统技艺成为残疾人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不出家门,卧床的渐冻人可以通过眼球追踪技术参与数据标注。听障青年在阿里云客服平台上敲出自己的第一份工单。江汉平原上,残疾人农机手驾驶着“农机助残”活动中购置的智能插秧机。西北荒漠中,一排排“光伏+养殖”生态模式点亮助残绿色就业。无障碍直播间里,“让可能发生”助残活动直通千家万户。“如康家园”辅助性就业基地内,智力残疾人制作的手工皂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公共服务站点中,残疾人在特设岗位就业,在“圆梦”项目中圆梦。

164.8万残疾人用双手创造未来,用劳动点亮人生。这不仅是164.8万个自立自强的故事,更彰显着中国温度,描绘着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随着“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圆满收官,站在科学谋划新一轮三年行动和“十五五”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交汇点,展望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劳动者在“平等、融合、共享”的社会环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作者:陈曦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