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这位曾被誉为“先生”的传奇女性,她的名字永载星辰,成为全世界唯一的象征。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212797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李佩星”,与她的丈夫郭永怀的名字一道,铭刻在浩瀚宇宙中。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如此伟大的呢?
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212797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李佩星”,这颗星球的命名,象征着她对祖国、对科学、对教育的无尽贡献。与此同时,另一颗与她共同闪耀的星球——编号212796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这对夫妻的名字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永远连接在一起,成为宇宙中的双子星。
李佩的求学之路始于一个并不寻常的选择——她在中学阶段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该校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这些特点深深影响了李佩的成长。她的求学之路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让她在国际视野上开阔了眼界。1937年,年仅20岁的李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李佩依然选择投身学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命运的挑战并未就此停下脚步。1938年初战火愈演愈烈,李佩决定和两位女同学一同南下,前往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深造。这个决定并非轻松作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生们的迁移意味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和艰难的选择。李佩的离家,带有一种叛逆而又决绝的色彩。她并未事先与家人告别,而是在同学家里留下了一张字条,简单地告知父母她的决定。
她的这段经历无疑是充满挑战和不易的。李佩从未停下追求知识的脚步,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1947年李佩远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在美国她深入学习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沿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就在这一年她与自己在西南联大相识的学长郭永怀结为夫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对于郭永怀而言,是国家历史的转折点和他个人命运的重大抉择。在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急切地希望回到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才华。彼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欢迎像郭永怀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回国,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他们担心这些知识分子一旦回到中国,可能会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项禁令,禁止在美的学者离开美国,企图限制他们的自由流动。
直到1955年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事件,这一事件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1955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外交倡议——通过以美国俘虏交换在美的中国科学家的自由。这一提议打破了僵局,直接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在经过激烈的外交博弈后,美国终于同意解除对这些中国学者的出境禁令,使得包括郭永怀在内的科学家们得以重新获得自由。
1964年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在这个标志性时刻,举国上下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所有人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在这片欢庆的氛围中,有一个人却倒在了人群中,那就是郭永怀。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身体已经极度疲劳。郭永怀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两弹一星”事业中,毫不松懈。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一次重要实验中发现了关键数据,决定连夜飞往北京报告这一重大发现。飞机在飞行途中不幸发生了失事,机上十几名人员中,唯一的幸存者回忆称,在飞机剧烈晃动的瞬间,尖叫声中曾传来一个声音:“我的公文包!”这一句话,也许是在生死关头,他唯一的牵挂。
在飞行的最后时刻,郭永怀和一名警卫员紧紧相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用身体保护着那个承载着国家命运的公文包。这一瞬间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责任、所有的理想都凝聚成了那一份沉甸甸的包裹。郭永怀最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未能亲眼见证中国的进步和繁荣。
而仅仅20天后,中国的第一颗热核导弹也成功完成爆炸试验,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郭永怀再也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天。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他自己,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就在郭永怀离世的同时,李佩却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风云变幻,李佩不幸被错误地指控为“美国特务”,遭到了严重的审查和迫害。她的生活瞬间陷入了黑暗。与此同时,郭永怀的女儿,年仅17岁的郭芹,也被无情地送往内蒙古的农区进行“插队”。她被迫离开家庭和亲人,接受艰苦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李佩也受邀参与了授奖仪式,她却出人意料地婉拒了这个机会。她的拒绝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只因为她的责任感驱使她继续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上课。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法离开课堂,因为在她心里,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比任何荣誉都更加重要。
1997年命运再一次对李佩开了残酷的玩笑。她那时已经79岁高龄,身心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坚强。而这一次,她承受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失落与痛苦——她唯一的女儿,45岁的郭芹因癌症去世。这是她唯一的孩子,李佩将自己的一生和无限的爱与期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失去了丈夫后,郭芹是她唯一的依靠和陪伴,然而天不遂人愿,郭芹的早逝让李佩感受到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中年丧夫,晚年丧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无比沉重的。
李佩为大批科技人员编写了英语教材。那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科技的进步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而掌握英语成为了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能力。李佩意识到,科技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能够顺畅地与世界接轨,因此她致力于为科技领域的人员提供最实用、最高效的语言工具。她精心设计的教材,帮助无数人突破语言障碍,打开了通往国际学术和技术世界的大门。
除此之外李佩还是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先驱。她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这一举措填补了国内高端语言学教育的空白。她的这一开创性工作,使她成为了中国应用语言学的“母亲”。在李佩的推动下,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子从她的课堂中汲取知识,走向了各自的事业高峰。
李佩晚年的生活依然充满活力和创意,尤其是在她80岁左右,她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这一平台成为了她晚年事业的亮点之一。每周一次的讲座,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从农村问题到天体演变,从爱斯基摩人的历史与未来等一系列主题。李佩邀请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作为主讲人,其中包括沈天佑、饶毅、厉以宁等著名人物,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中有着卓越的贡献,能够为听众带来深入的思考与启发。
开办大讲坛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李佩要亲自选择每次的主讲人,需要和他们沟通确定讲座的主题和内容,安排好讲座的时间,并且在宣传方面也毫不马虎,确保每期讲座的海报都能够及时张贴,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进来。她对这项工作投入的热情和精力,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直到94岁时,她才因为身体原因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宣布关闭中关村大讲坛。李佩依然为这个平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讲座内容依旧在学术界和社会中产生着积极的反响。
李佩晚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组织翻译和出版《钱学森文集》。她召集了二十多位专家,致力于将钱学森在美国所做的研究成果和他用英语发表的学术论文翻译成中文。这一工作是对钱学森一生学术成就的尊重,更是对其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追忆和传承。李佩深知钱学森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她决定将这些宝贵的学术财富以文集的形式呈现给国内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钱学森的智慧与贡献。
这两项工作,无论是创办中关村大讲坛,还是翻译《钱学森文集》,都充分展现了李佩对教育、学术、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执着与热爱。即使到了90多岁,她依然不忘初心,继续为国家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3年她做出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决定——将丈夫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勋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举动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意义。李佩并未因这些荣誉而自豪或炫耀,而是选择了让它们成为新一代学者与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的象征。
五年后的2008年李佩将自己和丈夫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赠给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于李佩而言,这样的捐赠并不是一件需要隆重仪式来庆祝的事。在她看来,捐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她所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安详逝世,享年99岁。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荣耀,也满载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深深的爱与责任。她是教育家和学者和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楷模。李佩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她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同年4月5日李佩与丈夫郭永怀终于得以合葬。在她离世之前,她曾表达过一个心愿——希望能够与“老郭”埋在一起,结束近50年的生死离别。这个愿望在她去世后的几个月内得以实现,仿佛她的灵魂终于能够和曾经共同走过风雨的爱人团聚。李佩与郭永怀这对伉俪,几十年来在事业和人生的坎坷中携手前行,彼此的牵绊与深情无可比拟。郭永怀因飞机失事离世,那时李佩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与孤独,而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信念和责任。
2018年李佩和郭永怀的名字获得了永恒的荣耀——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布以他们的名字永久命名两颗小行星。这两颗小行星分别是212796号“郭永怀星”和212797号“李佩星”。这是对两位杰出人物一生成就的认可和对他们共同奉献精神的礼赞。这份特殊的荣誉,让他们的名字得以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耀。
“郭永怀星”和“李佩星”在浩渺的星空中,如同一对璧人,相伴而行,互相辉映。它们是宇宙中的一部分,更是象征着两位伟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星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指引着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仰望星空时,或许可以感受到,李佩和郭永怀的精神依然在照亮着我们的前行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敢面对挑战。
参考资料:
央视网2019年04月09日 22:19
《国家记忆》 20190409 郭永怀夫人李佩 一生坎坷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