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说,别猜了,我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海外寻宝

搬砖机农 2022-11-18 10:51:36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异域耀威,向外邦显示国富民强?其实你们都错了!朱棣说,我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海外寻宝。这样的回答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说到郑和下西洋,不得不提起故事的主人公郑和。郑和本来并不是姓。而是姓马,叫马三宝。马三宝出生于明朝初年的云南昆阳。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一般的不同老百姓,因为以前老百姓起名字都毕竟随意,什么阿猫阿狗之类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才好养活。名字里有个宝字,一看就知道出身在贵族或官宦之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马三宝就是出身在一个云南的贵族世家。三宝童年时期,明朝军队攻入云南,将其和掳到军中并被阉割成太监,送入燕王朱棣府中为奴。

三宝聪明伶俐很快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小小年纪便追随朱棣四处征战,并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接连立功。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朱棣获得了战斗的胜利,非常高兴,就赐三宝姓“郑”,并为他改名为“郑和”。

1405年,也就是朱棣登基的第三年,此时政局基本稳定,国力也渐渐恢复。郑和在朱棣的支持下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自幼就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在效忠于朱棣的这些年间,郑和也曾数次参与航船的建造,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24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船队的主体船舶为宝船。宝船的船体非常大,《明史》等有关资料记载,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可分8层。折算过来这宝船大概长138米长、56米宽。而且该船上还有火炮具备水军出征的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可装运粮食和食物,郑和使团每次奉命出使海外,往返需两三年,必须带足足够的粮食。

宝船顾名思义,就是装置宝物的船。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如宝船所载皇帝赏赐各国的珍贵礼品 及朝贡贸易的精美宝物,同时又能带回外国首领所赠的 珍奇动植物、礼品及郑和船队从各地采购的中国当时稀缺的手工业原料、草 药、农作物种子等。因此宝船就是载宝之船,是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之船。

其实,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简单,朱棣就是到世界各地搜寻各种奇珍异宝。朱棣的想法就像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仙丹一样执着,只是朱棣知道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长生不老之药,所有他一些只对各种奇珍异宝痴迷,而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顺便打听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因为此时的朱允炆根本对朱棣构成任何威胁。此外,朱棣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外邦宣扬我大明国威。

据说有一次,郑和来到海外一个不知名的岛屿上,看到一只奇怪的动物,这种动物似牛非牛,像鹿又不是鹿,也不是马,大家都没有见过这种动物,大家觉得它就是古书中描述的上古神兽-麒麟。大家觉得这是上天的恩赐,于是郑和就叫人把麒麟抓起来,将它带回去献给明成祖朱棣。

朱棣已经知道郑和得到一头麒麟,非常高兴,准备安排文武百官迎接麒麟,等到郑和把麒麟带回来时,朱棣和大臣们果然都没有见此种动物,大家都认为这就是神兽麒麟,麒麟是书中的吉祥之物,文武百官纷纷向皇帝喝彩,祝贺朱棣能得此神兽,大明将国泰民安,万世昌盛。朱棣龙颜大悦,把这头麒麟神兽当成宝贝一样养起来。

为了能让麒麟现世这样的祥瑞保留下来,朱棣还特意请了当时著名的画师,把这头麒麟给画了下来,当作传世之宝收藏着,以供后世敬仰。不过,现在看来郑和给朱棣带回来的这头麒麟,原来是一只长颈鹿。

不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还是为了宣扬国威,抑或是纯粹为了寻宝,都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史上的壮举,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足迹踏遍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开辟了由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在时间上,规模上,还是在航海的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同时代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这无疑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也使中国的美名传遍了亚洲和非洲各国。郑和作为完成该项盛举的最大功臣,被后人评定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下西洋之后,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哥伦布才在远航途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当然,也有人对郑和下西洋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认为郑和每次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的耗费是非常巨大的。因为郑和舰队不是海洋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结果,也不是为维护海洋利益而存在的。郑和舰队虽然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并确实走向了世界,但那时的海洋并不是中国步入盛世的条件。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国家巨大资源,往往都是庞大的舰队满载而去,大量财物施恩于他国,而换来的经济利益少之又少。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郑和七下西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明朝中后期国力衰退,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