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中摧毁新四军元凶——上官云相,其为人与作风

观今品古 2025-01-24 11:48:46

前言

1941年1月,正当新四军奉命北移之际,却遭到了8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将士们在血战七个昼夜后,终因寡不敌众,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其余战士均壮烈牺牲,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而酿成这起“千古奇冤”事件的元凶,便是上官云相。

皖南事变的“元凶”

自1940年起,蒋介石便将“反共”的重心从华北转移到了华中,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凭借国民党强大的实力,消灭新四军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

其实,国共两党虽的确联手合作抗日,但蒋介石的“反共”之心并未消减,明面上维持着合作的假象,暗地里却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摩擦。

在蒋介石眼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游击战争”不过是一场场“抢地盘”的游戏罢了。

他固执地认为,共产党是在利用抗战的时机“游而不击”,企图浑水摸鱼,而他自然不会坐视这种“哑巴亏”的发生。

韩德勤

于是,他派出了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作为先锋,故意挑起事端,对黄桥的新四军发起攻击。

韩德勤本想打新四军个措手不及,不料阴谋未成,反在新四军的反击下栽了大跟头,损失惨重,被歼灭了1.1万人。

蒋介石是什么人?那可是一个冲动暴躁、睚眦必报的人。在“黄桥事变”吃了亏的他,必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深知这一点,按照蒋介石的脾性,他绝对会报复。“皖南事变”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果然,不久之后,蒋介石便向中共军队去电,要求他们开赴黄河以北。

然而,这“北移”的指令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要趁着中共军队北移的时机,一举“剿灭”新四军,并明确授权顾祝同负责“进剿”事宜。

顾祝同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对他忠心耿耿,深知其“反共”意图,因此早就制定了各种方案,监视并限制新四军。

在接到“密令”的第二天,顾祝同就调来了一个人——上官云相,并将其任命为此次的“剿匪”总指挥。

上官云相其人

上官云相是山东商河人,自幼聪慧,家中上下无不将其视为“耀祖”的存在,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也不惜变卖家产供儿子读书。

当地的一位阎姓塾师十分看好上官云相,不仅免费让其听课,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而上官云相果然如他预见的那般,外出求学投军后步步高升,但他没有料到,上官云相在得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本”。

得势后的他,并不常回家,家中一切事物都丢给了原配,不仅如此,还在外面又养了一个“妻子”(与原配并未离婚)。

另一位妻子易衡不仅才貌兼具,更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一些大的场面也能轻松应付的过来,因此深得上官云相的心。

为了求娶易小姐,上官云相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写情书,又是“约法三章”极力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沾花惹草,心里只有易小姐一人。

最终,易小姐被成功打动,两人婚后也十分甜蜜。易小姐本以为上官云相会“浪子回头”,不料没过两天,他的“色疾”就上来了。

什么一心一意,什么不再娶妾通通被他抛之脑后,四处寻花问柳,被问起也只说是“军内事务繁忙”。

很快,他便盯上了一位正值豆蔻的红伶,上官云相在她的身上丢了魂儿,一门心思就要将其立为小妾。

易小姐不似原配阎树芝那般逆来顺受,她死活不答应,跑到军中来了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总之只要有她在,那个小妾就休想进门。

让上官云相颇为尴尬,好说歹说才与易小姐立下了“约法三章”,即不得私自给丈夫写信;不得过问家产;不得分居;生了孩子,也不得称其为娘......

如此看来,这项“约法三章”,倒只是个表面意思罢了,后面还有好些个“不得”。

其实,就算是易小姐这样做了,如果上官云相不执行,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这项“约法三章”,只能是骗骗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上官云相在得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忘本,谁也不放在眼里,唯有一人不同——母亲王氏。

父亲去世后,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参军后,他时不时地就会给母亲寄去信件,报个平安。

他这个人有两大嗜好:吸毒、好色。好色是怎么也管控不住了,但吸毒抽鸦片这个嗜好,倒是在母亲的规劝下给戒了。

上官云相与顾祝同是老同学,两人均毕业于保定军校。早年间上官云相是在孙传芳部的,不久转投到了蒋介石这边。

上官云相是“剿共老手”了,先后在江西、豫鄂皖等地区担任指挥官、绥靖主任“围剿”红军。

在国民党军队中,上官云相的军阶(陆军中将)其实并不算高,不过此人善打硬仗、恶仗,是国民党军内有名的“悍将”。

顾祝同将其调至皖南,一是看重的他的能力和经验;二是相比于“非嫡系”的唐式遵来说,更为信任上官云相。

内战乌云密布在皖南上空

为了此次对红军的“围剿”,上官云相与顾祝同可谓是费尽心机,他们找到叶挺,以人格作为担保,信誓旦旦地“保证”新四军的安全无虞。

1940年11月,上官云相找到叶挺商讨北移路线,他将原本的由“苏南北渡”改为了由“泾县北开,在荻港附近过江”。

对于这一改动,上官云相振振有词地表示:“这条路线最为便捷。”然而,叶挺听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提议。

原来,上官云相口中的那条所谓“便捷”的路线,早已被日军严密封锁,大部队若往芜湖一带开去,无疑是自投罗网,羊入虎口。

叶挺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认为该路线的危险系数极高,根本不值得去冒险一试。双方就此问题讨论了半天,谁也没说服对方,最终只能暂时搁置。

在这之后,上官云相又多次找到叶挺讨论路线问题。

其实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讨论路线是假,摸清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才是真,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围剿”阴谋。

原本在兵力上面,国民党计划是用6个师,但在一次会议的间隙,一封蒋介石的密电,直接又增加了部署。

蒋介石特别交代,在做到保密的同时,要将新四军彻底消灭,决不能放过一个士兵,此次行动务必要做到:快、准、狠!

上官云相突然觉得,6个师的兵力未免有些太少了,慎重起见,他特意向顾祝同又调来了2个师的兵力。

如此一来,国民党方面已经拥有了8个师(共计8万余人)的庞大兵力,上官云相这才稍稍安心。

另一边,毛主席也意识到了这场“暴风雨前的宁静”,并多次致电周恩来一定要做好应付即将到来的“黑暗局面”。

周恩来接到指示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一边加强内部防范,通知地下党随时做好应对特务破坏的准备;一边在重庆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复杂局面。

其实,毛主席最担心的,还是皖南新四军的情况,多次致电项英定要多加注意机密文电、密码管理等事项。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1941年1月5日,新四军刚抵达茂林地区没多久,就与四十师师长长方日英部交上了火。

“好啊!这下叶挺可上了我的当了!”方日英在枪声初响的刹那,脸上绽放出得意的笑容,言语间充满了算计得逞的畅快。

此处山高路窄,加之道路被封锁,就连那制高点也早已被方日英派人把控。

新四军虽然几度发起猛攻,但在敌人坚固的防线面前,却难以撼动分毫,部队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上官云相在得知这一战果后,嘴角勾起了一抹满意的笑容,严令方日英不可有丝毫松懈,务必咬紧牙关,将新四军死死地拖在这片土地上。

待到第二日,合围之势一旦形成,新四军便插翅也难飞。

多年与中共军队的交锋,让上官云相对新四军了如指掌。他明白,新四军绝不会轻易屈服,定会想方设法寻找那一线生机,突出重围。

因此,他果断下达了新的命令:只要攻下丕岭和东流山,新四军便会被彻底逼入绝境,再无翻身之日。

另一边,新四军原本计划向高岭发起突围,却未曾想,向导的一时疏忽,竟让他们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时机。

高岭的制高点,也被国民党军队抢先一步占据,新四军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境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四军不断变换突围方向,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交锋。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对方早有准备,新四军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1月12日,新四军被围困于石井坑,已是无险可守,最终决定:分散突围!

新四军的将士们在血战七个昼夜后,最终仅有2000余人成功突围,其余战士均壮烈牺牲。

新四军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突围时牺牲;项英、周子昆惨遭叛徒杀害。

而在战事最激烈之际,上官云相正躺在床上,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女为他烤制的鸦片烟抽。

上官云相在皖南事变中,凭借“卓越”表现,立下了“头功”,蒋介石大为高兴,当即奖励5万元法币,其余“有功”人员,也是嘉奖的嘉奖,晋升的晋升。

结语

在解放战争期间,上官云相眼看国民党败势已定,以“重病缠身、无法视事”为由辞去了“剿匪”总部副司令之职,直接开溜。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上官云相也跟着前往,毕竟自己双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又是“皖南事变”的“元凶”,留下来自是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尽管上官云相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却并未受到重用,之后索性过起了隐居生活,于1969年在台北病故。

参考资料

皖南事变的重要策划者上官云相-尹亚伟. 民国春秋

顾祝同与皖南事变-王建国.抗日战争研究

任鸟. 皖南事变主凶上官云相二三事

皖南事变前后的保密考量-张建军.保密工作

1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