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毛南族

鳝堂集庆 2024-01-14 06:31:59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总人口只有10万多,主要分布在环江。

毛南族自称”阿难“、”艾南“、“哀南”,其中”阿、艾、哀“,都是毛南语的汉语音译,是”人“的意思,”难、南“的意思是”这个地方“,”阿难“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或是”本地人“的意思。阿难这个名字让人想到了在如来身边的二徒弟,那位也叫阿难。

而”毛南“这个词,源于他称,与地名有关。古代文献碑文中,相继出现茆滩、冒难、毛难等名称,指的是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这些个称谓既是族名,又是居住地的名称,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意思是”称呼为毛的这个地方“。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正式确认毛南族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0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

贵州的毛南族自称”哎绕“、”印吞“,”哎吞“,也是本地人、自己人的意思。1990年7月,他们才正式被确认为毛南族。

毛南族的称谓,都强调是本地人,表明毛南族历来都是本地的世居民族。

毛南族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傩文化。他们称为”肥套“,是由师公等神职员组织的还愿仪式,它是毛南族规模最大、最普遍的一种敬神活动。傩文化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中,在汉族地区也有。

在活动中,”条套“即跳还愿傩舞,它是肥套的中心活动,表演时师公们手持刀剑、铜铃等法器,头戴木质面具,身穿古装戏服,口念经文巫语,然后唱傩神歌,跳傩神舞,轮番扮演36路神灵的角色。这些神灵的面具非常有特点,是木头雕刻而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肥套“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人一生要多次改名,而且改名的规则很特别,即要遵循一个原则,叫”名从最幼称“,意思根据家庭中最小一辈的名字来称呼。

比如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叫侬,幼儿时期叫迷,长大后取名叫明;孩子出生后更名爹侬,等孩子稍大更名为爹谜,孩子取名时则更名为爹明;孙子出生时更名为公侬,孙子稍大点更名为公迷,孙子取名时则更名为公明。

这就是毛南族完整的称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被称呼者一增加子嗣就得更名,一个人一生中必须根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多次更改自己的名字。而且一经改名,不能再用原来的名字。

它反映了毛南族对本族群延续扩展、注重下一代的强烈愿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