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亿老人混吃等死,全球养老困境最严重的就是中国,目前我国六十岁以上的退休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之巨,占比全国人口高达21%。
这是什么概念?简而言之,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两个退休老人,不仅如此,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龄偏低,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再多上一些。

在退休人口中,有超过两亿老人都在“混吃等死”,进入了“废物式”养老模式,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我国而言究竟是福是祸?

提到这个咱们就不得不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废物式”养老。
在博主个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更像是一种无奈和辛酸,就这么说吧,何为“废物”?内核正是不被需要、没有价值,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感受不到任何快乐。
一个又一个老人每天过着孤独、寂寞,一眼都能望到头的生活,在屋子里无所事事的看电视、听广播,在楼下晒着太阳、散散步,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而所谓“废物”并不是外界对他们的看法,而是他们对自己的感觉。

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往后余生都只能机械的重复每一天,这样的日子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可怜有目共睹...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博主家有一位要好的邻居,曾经也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大叔,一直都在期盼着退休,过上不用工作、没有压力的幸福生活。
但很遗憾,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前两年的他如愿领上了退休金,儿女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一开始还是很开心的,要么闲逛、要么和老伴四处旅游,可谁知好景不长,就在去年他的爱人去世了,独留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那种生活简直让人感到窒息。
因为没上过几年学,他并不会玩什么电子产品,打游戏、刷短视频都不会,孤身一人,他的日常也发生了改变。
由于无所事事,他每天不到六点就会起床,吃一点早餐然后外出买菜,闲逛一圈没什么事就回家看电视,中午吃饭、下午睡觉,晚上吃饭,接着继续看电视,到了九点准时睡觉,日复一日都是如此...

这并不是个例,绝大多数的老人都是一样,家、菜市场两点一线,一些擅长交际的老人还好,还能和街坊四邻或者其他老人聊聊天、打打牌,可要是性格内向,他们过得这种日子简直是无聊透顶。
当然了,这么说相信一定会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并不是每户人家儿女都那么忙,肯定有人每天都会陪在父母身边。
的确,这种情况也有不少,但问题是,晚辈的照顾往往会适得其反。
依旧是身边的例子,博主的一位姑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只有一位独生子却十分孝顺,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带着妻子、孩子回家吃饭,平日里还请了一个保姆,负责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听起来很美好是吧?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老人家过得却并不快乐,原因很简单,只一点那就是太闲了!
从早到晚她什么都不需要干,洗衣做饭、收拾家务都是保姆去做,孩子也有专人去带,并且还是“强制性”的,一方面是因为儿子已经花了钱,另一方面但凡她敢干活,必定会遭到晚辈的“指责”,怕她操心、怕她挨累。

这显然都是好心,可想想也知道,坏处同样不少。
要知道,他们这代人年轻时可都是经历过“大建设时代”的,从十几岁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将近六十岁,突然间没活干了,不适应是一方面,他们也着实找不到新的生活“调味剂”。
没办法,老人们只能苦苦寻觅,如果大家的身边有老人想必一定能够发现他们的许多共同之处,一来是养宠物,尤其是猫狗,二来是去各种商场、超市排队领鸡蛋或者其他免费的礼品,不管多远、不管够不够得上车费。
而这也就再度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比方说遇到骗子,其实很多老人在面对保健品传销的时候心里都是清楚的,他们知道这东西可能没什么用,但架不住销售人员日复一日的贴心陪伴,每天嘘寒问暖,比亲儿子还体贴,于是为了找人说说话这才会大笔下单。
换而言之,老人们已经无聊到需要靠骗子寻找快乐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通过以上的例子,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能了解到一些老年人的难处,他们孤独、他们寂寞,他们无所事事、他们的生活缺乏乐趣,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抑郁症患者中,老年人的占比也在逐年增高。
是不是很难以置信?的确,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都是年轻人的专属,是社会压力太大的产物,但大家却往往忽视了其发病原理,孤独同样是一大诱因。
面对孤独,年轻人还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甚至是“二次元”来排解无聊、消磨时光,老年人该怎么办?在长辈的尊严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只能硬挺着,无法倾诉、默默忍受。

可以见得,“废物式”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影响已经相当恶劣,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局面又该如何改变呢?
在博主个人看来,这一问题说好办也好办,说难办也难办,原因很简单,咱们先来看看解决办法。
首先便是为老年人寻找新的“刺激点”,举个例子,当今社会什么事情最有意思?很明显,一台智能手机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娱乐需求,同时这也是老年人最大的劣势,不过倘若我们能够多一点耐心,帮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那麻烦也就迎然而解了。
不怕大家笑话,这正是博主父亲的亲身经历,曾几何时,固执的他最讨厌、也最无法接受手机上的娱乐项目,不光是针对妻子和孩子,哪怕是看到陌生人玩手机他都要唠叨几句,说什么“这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玩多了眼睛都看坏了”等等。
就因为这事,家里之前没少吵架,不过就在大约五年前情况就不同了,解决办法很简单,第一步给他买一部智能手机,第二步,教会他在手机上打麻将、斗地主、刷视频、听有声小说,至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今的他算得上是全家看手机时长最多的人,并且再也没有唠叨和埋怨,动不动就是傻笑,就是和家人分享他觉得有意思的视频,更有甚者,在某几款社交、购物软件上,他还学会了“攒金币”、“砸金蛋”,虽然每天都只能提现几毛钱,却仍是乐此不疲。
这样的改变起初任谁也不敢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倘若大家对待长辈都能这样有耐心,最起码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至于同年轻人没有话题,那所谓的“废物式”养老模式也就迎然而解了。
是的没错,学习新事物带来的不单单只有乐趣,还有同时代接轨,慢慢的他们就能学会网购、游戏、打视频电话,甚至是在互联网上找到生活的意义。
其次,虽然此举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可虚拟世界毕竟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同样需要慰籍,而这就需要政府和群众的一起努力了,前者修建更多专供老年人活动的设施、场所,后者多加陪伴、多些耐心。
二者结合,这些曾为国家、家庭奋斗一生的老人才能度过一个充实的晚年。
不过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述办法也是一样,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许多老年人的思想已经僵化,他们倔强的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思维已经固定,年轻人大多都将尊老爱幼当成了真理。

从出发点来说这确实没什么问题,可久而久之此举就会变质,不少人甚至将老年人与“残疾人”挂钩,不光尊重,甚至还会产生怜悯之心,而这就会让老年人的内心产生痛苦,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区别对待。
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种观念已然深入人心,想要扭转并非一朝一夕。
所以说,若想彻彻底底的解决两亿老人“废物式”养老的问题,难度还是不小的,只是让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针对当下的养老局面,国内舆论亦是产生了另外一种声音,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查阅,对于这种养老模式,博主也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大致意思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国内有这么多老人整天无所事事,觉得那些都是富裕人家,又或是年轻时有稳定工作,如今有稳定退休金的老人。
而与之相反的亦是有着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榨干式”养老!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内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明明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却仍和年轻人一样卖力工作,明明体力已经跟不上,却还在苦苦坚持。
对此,相信很多出身小康家庭的朋友都不敢相信,可这却是事实,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人是年轻时没有缴纳社保,即便退休也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另一类则是为了儿女,孩子们在大城市打拼,根本负担不起居高不下的房价、贷款、彩礼、养娃费用,无奈长辈们这才只好继续工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出身农村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与前文提到的“废物式”养老模式相比,二者简直就是一对极端,一个是精神世界空虚,一个是物质层面匮乏,而这也同样值得社会关注,至于该怎样解决,难度亦是不小。
道理很简单,只因这些老人的艰苦生活大多都是自愿的,他们愿意为了自己、为了后代付出,孩子们也心安理得的选择接受,就这么说吧,千金难买我愿意,外人根本没办法多说什么。
而究其原因,这其实也是大环境使然,一方面是当代年轻人不愿放下坚持,总想着既然寒窗苦读就要努力拼搏成为人上人,进而导致他们不愿回家,一门心思的去到大城市打拼。
然而想想也知道,成功并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死要面子活受罪,最终伤害的也只有自己和家人。
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房价、饱受争议的彩礼“制度”也是一样,换而言之,想要过上正常生活的成本实在太高,哪怕在小县城房子至少都要五千块每平,一百平就是五十万。

再加上结婚所需的各种费用,例如彩礼、三金五金、酒席、婚庆等等等等,粗略估计,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想要成家立业至少都需要花费上百万。
可问题是,绝大多数家庭都拿不出这么多钱,全家都拿不出,更别提光靠年轻人自己了,他们只能靠“啃老”,而这也正是“榨干式”养老的根源所在。
若想解决,我们就只能从源头出发,期待国家针对房价、习俗渐渐做出调整,同样的,这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总结来看,无论是“废物式”养老,还是“榨干式”养老,其背后都不单纯是个人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都需要从更深层次出发,否则的话只能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