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岩下小憩片刻,继续往三隐潭方向徒步,沿山涧下行数百步,路尽于林,有驿站隐于林下。此处已无路可通,需改乘小火车,于幽谷密林间缓缓穿行,亦成一景也。半刻钟后抵达另一山涧下,由此沿溪上溯,前往三隐潭。
宋代诗人梅尧臣《三层潭》专门描写三隐潭的美景:“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玉山腰,三落至山足;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而今我却要从山足之下逆行溯源,山道沿溪涧蜿蜒,虽6月正午,然绿荫千重,山石密布,涧流淙淙,缓缓而行,颇为快意。天下名山,自古多有文人雅士光临,况此处为蒋公故里,其归乡时常登临此处访胜,故沿途多有名人题刻及先贤逸事,亦在旖旎山水之间增添许多人文内涵。有一种评价说,雪窦山真正的景点在三隐潭:一个“隐”字,尽是低调随和,真正理想的风景,该是如此忘我的逍遥,即便是如蒋公之雄才伟略,也对此念念不忘,几番沉醉痴迷。可惜终其一生,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归隐,只把当年探访的身影,留在这片他眷念的溪山。
溪流是最好的向导,跟随它的脚步,惬意游走于草木丛林之中,足以饱览群峰竞秀,怪石叠相合抱之美。溪涧顺山势起伏,或舒缓或跌宕,涧流随之变化,时而淙淙铮铮,时而淅淅沥沥,忽而陡然跌落,形成大小不一的瀑布,或帘、或练、或线,不一而足,各具形态,赏心悦目。满眼是绿色植被充满的空间,掩盖了峡谷的冷峻奇险,令天地之间的色彩流动了起来,虽静谧而生动。
在幽谷深壑内转折前行,眼前突现巨石插天,高六七丈,称石笋峰。峰外巨石交叠,崖中出两个断口.两股清流交织而下,构成两个天然瀑布,泻入崖下深潭之中,此即三隐潭之下隐潭,人称为“鸳鸯瀑”。峰在潭上,深潭在峰底,显露各半,素以奇秀称绝。沿潭边石径折行登瀑布之上,则一泓碧水倒映无边绿影,旁有醉石亭,可前瞻石笋雄奇,俯察瀑布全貌。
醉石亭上行一里,曲径通幽,到中隐潭。二潭之间,有蝴蝶瀑、金蟾瀑等若干瀑布群,各有风华。中隐潭一瀑高悬于峭壁丛林之中,上游流水曲折盘旋而来,经过千难万险,至此忽然冲出岩层,陡然跌落,由于山崖高阔,山风激荡,形成飘逸的飞瀑,四向飞溅,其下深潭里块石纵横,跌宕怪异,激起水花如柱。中隐潭以清秀取胜,潭边沟谷较为平坦开阔,草木丛生,利于从不同角度观瞻。
中隐潭上游奇石堆磊,如龟、似牛、如虎。峡谷之中蕴一潭清波,沿潭前行,过石桥,则上隐潭赫然在目矣。三潭之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潭上高崖架一座石桥,瀑布隐于夹峙高崖之间,循崖倾泻,高十数丈。两壁巨石矗立,陡壁深壑,岩石上青苔斑驳,沟坎边苍松伫立。流水受岩壁约束,呈线条形状,撞击两崖壁,震耳回响。跌落潭底,奔腾着穿桥而出,雾气弥漫,凉侵肌肤。潭侧筑有龙王庙,玲珑典雅。对面崖壁镌“隐潭”二大字,古朴苍劲。顺潭底至崖上,筑石阶216级,形如天梯,一气登上颇觉腿软气喘,汗湿之衣裤原本于潭上凉干,及登崖上则又被热汗湿透矣。
三隐潭逶迤于幽深峡谷之间,全程约五六里,峰壑优美,溪涧隐逸,其瀑布之密集,形态之多变,平生罕见。
穿行于幽谷密林间的白色小火车
沿途绿树葱茏,溪流淙淙,瀑布迭出,美不胜收
第四潭--蒋公亦尝钟情山水,这叠瀑布应归于他的发现。端坐瀑下垂钓者,或为当世隐者?
山水形胜引先贤雅兴,名人题咏为山水增辉,相得益彰
下隐潭,以奇秀称绝。
石笋峰。据说某日蒋公携夫人扈从游览至此,蒋夫人指峰调侃曰:此又一介石也!二人抚掌而笑。大人物亦有小风情,也可见两人之情深。
下隐潭上游,碧水凉亭,风景独好。
下隐潭到中隐潭之间,瀑布众多,林壑优美。
中隐潭,以清秀取胜。
上隐潭,以幽险见长。
上隐潭天梯,看似亦为蒋公之功。
三隐潭入口处静谧幽深,上游碧水沉静,不意内藏如此之精彩跌宕,山水形胜,充满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