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吕后是个什么人物!

刘美荣说 2019-05-25 10:22:53

刘敬原姓娄,在白登之围前夕,刘邦曾令其出使匈奴,回来后报告说匈奴不可击,劝刘邦收兵而被囚禁。直到白登之围化解后才被赦出,刘邦后悔未听刘敬的劝告,封其2000户,为建信侯,并赐姓刘,格外得到信用。现在刘邦亲自问计如何,刘敬更可以大胆地陈述已见,直言不讳。他对刘邦说:“天下初定,士卒罢(疲)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陛下恐不能为。”说着说着,先将了刘邦一军,令刘邦急切地问:“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接着,刘敬顺势往下说:“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土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媚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刘邦听了刘敬的建议,点头称善,为了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政权,顾不得尊严和骨肉亲情了,立即准备令长公主下嫁匈奴冒顿。但是,这件事既是国事,也属家事,二者搅在起,实行起来就困难多了。作为国事,刘邦说了算,作为家事,就得通过吕后这一关,刘邦的权威就得打点折扣。吕后得知此事后,日夜哭闹,声称只有一子一女,不忍骨肉分离、远嫁匈奴。女人的眼泪是征服男人的最好武器,刘邦抵不住吕后眼泪,只好改变主意,另选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下嫁冒顿。命刘敬护送公主,送给匈奴冒顿,并缔结和亲盟约,互为兄弟,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缯、酒食等物,令冒顿贪欲得到满足,换取了边境的片刻安宁。

 

此项历史事件,《史记》、《汉书》皆记载为“适长公主妻单于”、“欲遣长公主”,以及吕后不允等。但两书又都记载昌后只生鲁元长公主一女,并于汉王四年(前203)嫁与赵王张敖为妻。岂有夺张敖之妻,而令其再嫁冒顿!若果真如此,再嫁者必为人所轻,于情于理皆不通顺,故史书记载必有所误。刘邦采取与匈奴和亲政策后,虽然匈奴入边侵盗少止,但汉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仍在继续,继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又有燕王卢绾背反汉朝,勾结匈奴,为害边郡。刘邦死后,卢绾惧怕昌后诛杀,立即率部下万余人投靠匈奴,匈奴封其为胡卢王,无所顾忌地侵扰上谷以东地区。因此,终刘邦之世及死后,虽和亲存在,而烽烟不息,边患一直接连不断,使和亲作用愈显微末。

 

惠帝及吕后称制时期,匈奴气焰复炽,日益猖狂,对西汉殊求不已。冒顿曾致书吕后,要求到中原游玩戏乐,言辞极为傲慢无礼、触怒了吕后,也使许多朝臣愤恨不已。吕后欲发兵击之,召集群臣议决。多数武将激于义愤而主战,少数文臣迫于形势而主和。以樊哙为代表的主战将领们,请求率兵10万,横行匈奴中;以郎中令季布为代表的主和文臣们,则称樊哙当斩!理由是陈稀反时,发兵32万击匈奴,而高祖被困平城樊哙身为上将而不能杀敌解围。天下人讽歌:“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接着,季布陈述出主和根据,认为讽刺被围的歌吟之声未绝,受伤者刚刚站起,而樊哙想动摇民心,妄称用10万之众横行于匈奴中,这是当面搞欺骗愚弄。而且匈奴如同禽兽,听到他们说好话,不足以高兴,对他们的坏话,也不足以动怒。经过季布这番解说,吕后气消,称赞有道理。

 

于是令大谒者张泽至匈奴,送交回书。书中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足见屈服于匈奴压力,言辞极尽低声下气,过于卑微恐惧,充分暴露出吕后两副不同面孔:在奴才们面前是专制蛮横,在外敌面前是卑躬屈膝。但总算博得冒顿高兴,苦心未有白费,冒顿派人来向吕后道谢,献上匈奴良马,同意继续和亲。惠帝三年(前192)春,西汉又选出一名宗室女子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妻汉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德化民的好皇帝,诸事以不烦枕百姓为宗旨。因此,对匈奴政策,一是继续和亲,仍以宗室女子下嫁单于;二是加强边防守备,不采取主动出击;三是一旦匈奴来犯,相机迎击,而不发兵深人。这些具体防御措施,较吕后时的消极屈膝政策,有很大进步,起到一定积极效果。从匈奴致文帝书中也可以看出,昔日冒顿单于不可一世的骄妄之气为之一扫,主动提出和解的要求。而汉文帝致冒顿单于的书,有理、有利、有节,较过去硬气许多。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的和亲政策,双方都抱有诚意和善意,缓和的气氛也就多了几分。汉文帝六年(前14),冒顿死后,其子老上单子嗣位汉文帝复以宗室之女为公主,下嫁老上单于为妻。后元三年(前161),老上单于死后,其子军臣单于立,汉文帝继续与之和亲。至后元六年,军臣单于撕毁和亲之约,重开边衅,指挥6万骑兵,分别大举进攻上郡、云中,杀掠众多无辜边民。汉文帝立刻调兵遣将,沿边部防坚守,设置三将军,驻屯京师长安城以北,并使烽火接连通到长安,随时掌握边疆军情,令匈奴无隙可乘,迫使其退回驻地。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