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二十八将系列之十七:马成

闲人杂谈 2025-01-15 19:57:13
初识马成:从县吏到刘秀麾下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 ,年少时担任县吏,处在王莽政权的官僚体系底层。当时的新朝,王莽改制虽意图革新,却因不切实际,致使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天下大乱。

刘秀,这位汉室后裔,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其品德和才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作战时身先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部下关怀备至。马成听闻刘秀之名,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与向往。

当刘秀率绿林军征伐颍川时,马成毅然放弃王莽政权下的官位,投身刘秀阵营。初入刘秀麾下,马成被任命为安集掾,后调任郏县县令。在郏县任职期间,马成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也赢得了刘秀的进一步认可。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刘秀为拓展势力,决定前往河北发展。马成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弃官,徒步追随刘秀。这一弃官步行的举动,尽显其对刘秀的忠诚和追随到底的决心。历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马成终于在蒲阳追上刘秀,刘秀任命他为期门,自此,马成正式开启了其在刘秀麾下的辉煌征战之旅。

崭露头角:江淮战场定乾坤

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改元建武,拉开了东汉王朝的大幕,马成也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被升任为护军都尉 。建武二年,马成随虎牙大将军盖延出征,参与平定割据东部的刘永势力。在这场战役中,马成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跟随盖延,如猛虎扑食般,将刘永打得节节败退。此役不仅彰显了马成的军事指挥能力,更让他在刘秀军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

建武四年秋,刘秀亲临寿春,精心策划平定江淮的战略。他在寿春城外筑起高台,依照祖礼,郑重地授予马成扬武将军之印,赋予其统帅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等将领,并征调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军队的大权,目标直指割据江淮的李宪。这一任命,足见刘秀对马成的高度信任与器重。

李宪,这位在江淮地区盘踞已久的势力,拥兵自重,妄图与刘秀分庭抗礼。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马成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冷静分析局势,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他深知,历经长年战乱,郡国兵的战斗力参差不齐,若贸然进攻,不仅难以取胜,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于是,马成指挥军队将李宪围困于舒城(今安徽省庐江县),命令各军深挖战壕,高筑壁垒,构建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将李宪牢牢困住。

李宪见汉军围而不攻,多次派兵出城挑战,试图激怒马成,引汉军出战。然而,马成不为所动,坚守营垒,坚决不与李宪正面交锋。在漫长的围困期间,马成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精心操练士卒,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亲自指导士兵们进行战术训练,教授他们如何协同作战、如何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使原本松散的郡国兵逐渐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马成时刻保持警惕,严密监视着城中敌军的一举一动。他深知,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战机,取得胜利。终于,到了建武六年春,舒城城内的粮食逐渐耗尽,军心大乱。马成见时机成熟,果断下令攻城。汉军如潮水般冲向舒城,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攻破城池,斩杀李宪,并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江淮地区。

这场历时一年多的围困战,充分展现了马成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以守为攻,成功消耗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同时通过训练提升了己方军队的战斗力,最终实现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凭借这一辉煌战功,马成在刘秀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于建武七年夏,被封为平舒侯,成为刘秀麾下备受瞩目的战将之一。

西进北上:屡战建功展实力

建武八年,马成迎来了新的挑战,跟随大军征伐割据陇西的隗嚣。此时的陇西,地势险要,隗嚣在此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且得到了四川公孙述的支持,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妄图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马成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武威将军刘尚等一众名将,在来歙的率领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一路奋勇向前,成功攻占天水,击破公孙述的部将田弇、赵匡 ,给隗嚣势力以沉重打击。隗嚣被消灭后,马成因功出任天水太守,肩负起治理一方的重任,同时仍统帅军队,继续为巩固刘秀的统治而努力。

然而,马成的征战脚步并未就此停歇。建武九年,他代来歙掌管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攻破河池县,为平定武都郡立下汗马功劳 。建武十年,大司空李通罢官,马成临危受命,代理大司空事,虽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兢兢业业,数月之后,又复拜扬武将军,回归他熟悉的战场。

建武十一年夏,西羌各族数万人屯聚,发起攻击掠夺,拒守浩亹隘,妄图扰乱边境的安宁。刘秀果断派遣马援、马成发起反击。面对凶悍的羌兵,马成与马援紧密配合,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战场上,马成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以雷霆之势冲击羌兵的防线。在他们的英勇奋战下,羌兵大溃,共斩首千余级,成功击退了羌兵的侵扰,维护了边境的稳定 。

同年,马成与盖延随来歙进攻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在河池、下辩等地,他们大败公孙述的部将王元、环安,乘胜进兵,一路势如破竹。然而,就在战事顺利推进之时,来歙遇刺,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汉军士气受挫,无奈之下,马成只能随大军退兵。

建武十四年,马成又肩负起屯兵常山、中山,警备北部边疆的重任 ,并统领建义大将军朱祐所部。建武十五年,扬武将军马成与捕虏将军马武随大司马吴汉北击匈奴。他们深知匈奴的侵扰对边境百姓的危害,因此在战场上全力以赴,与匈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役中,他们徙雁门、代郡、上谷等地的官吏百姓六万余人,将这些百姓安置在居庸、常山关以东地区,避免了他们遭受匈奴的侵害,同时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骠骑大将军杜茂因指使军吏杀人被免职后,马成又临危受命,代骠骑大将军杜茂建筑工事。他深知防御工事对于抵御匈奴入侵的重要性,于是不辞辛劳,亲自勘察地形,精心规划设计。自西河至渭桥,自河上至安邑,自太原至井陉,自中山至邺,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指挥下,一座座坚固的堡垒拔地而起,一道道烽火台高高耸立,每隔十里便设立一个瞭望哨所,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

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马成始终坚守在边疆,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一心只为守护边疆的安宁。他的勤劳和付出,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终以其勤劳为由,征召回京。然而,边疆人士对马成的功绩和能力铭记于心,纷纷上书求其回边。皇帝被边疆人士的真情所打动,同时也深知马成对边疆防御的重要性,于是再派遣马成还屯。直到匈奴南单于保塞自安,北方安宁无事,马成便被拜为中山太守,呈上将军印绶,仍领屯兵如故,继续为守护一方平安贡献力量。

历史评价:后世对马成的定位

马成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从中也能窥探出他在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独特地位。明代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称:“乃善冶鄣塞,身负矢石之难者,马成、坚镡也。” 这明确指出马成善于修筑防御工事,并且在战场上不畏艰险,敢于冲锋陷阵,身负箭石之险也毫不退缩 。这一评价,是对马成军事才能中工程建设与勇猛作战两方面的高度认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马成能在这方面表现出色,足以证明他对军事战略有着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

南宋诗人徐钧也有诗云:“保塞平淮亦数勤,当时佐命几元臣。不知谁紊云台次,却作中兴第二人 。” 诗中,徐钧对马成的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马成在保卫边塞、平定江淮等诸多战事中,都付出了辛勤努力,是刘秀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辅佐之臣。徐钧甚至对马成在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排名表示不解,觉得以马成的功劳,应被视作东汉中兴的顶尖功臣,不该仅列第十九位。这一评价,从侧面反映出在部分人眼中,马成的功绩与能力远超过他的排名所显示的地位 。

在汉明帝永平年间,为追忆当年随父刘秀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明帝命人绘制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马成名列第十九位 。这一官方认定的排名,虽不能完全涵盖马成的功绩与影响力,但也是对他在东汉开国过程中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在这二十八位杰出将领中,马成能占据一席之地,足以说明他在刘秀麾下的重要性以及他在东汉建立过程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

从这些后世评价可以看出,马成以其忠诚、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东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或许没有像一些名将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功绩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东汉的发展,是东汉开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

马成精神:对后世的激励

马成的一生,是忠诚与坚韧的传奇,他的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激励意义。在当今社会,忠诚依然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是在职场中对公司的忠诚,还是在生活中对朋友、家人的忠诚,都能建立起稳固的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马成始终如一地追随刘秀,不离不弃,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忠诚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是马成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江淮战场上,面对战力参差不齐的郡国兵和强大的对手李宪,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坚韧的毅力,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耐心地训练士兵,最终取得胜利。在现代社会,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马成的坚韧精神能激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

马成的军事智慧,如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也能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我们应像马成一样,冷静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行动 。

马成作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虽不如部分名将那般声名远扬,但其功绩卓著,其精神品质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传承。他从一个县吏成长为东汉开国的重要将领,其奋斗历程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而不懈努力 。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