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5年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乡村,从记事起,我就经常干一件事:打煤油。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别的事上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买酱油、买醋,买盐、打煤油、给爸爸买烟等这些跑腿的活都是我干。记不清打一瓶煤油多少钱了,但是一次都是只打一瓶,那种一斤的酒瓶。
家里有电灯,但是没电的日子很多,有时候大半个月都是没电的,而且经常来2,3个小时又没电了,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煤油灯。小孩子对电灯亮了是最高兴的,电灯的光芒把屋子照得亮堂堂的,心情总是特别愉快,所以来电的时候总能听到孩子们爆发出来的欢呼声。大人们其实觉得不来电还好些,因为虽然经常停电,但是每个月要交的电费却总有1,2块钱。那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不知道当时电费多少钱一度,为什么几个电灯就要花那么多钱?我父亲好像是84年去重庆城里工地打工的,那时候他工资是8块钱一个月,所以你能想象到那个电费对很多家庭来说有多贵!所以,大家做的就是尽量不开灯。

就是到了现在,父亲的房间也总是不开灯,只要躺在床上了,他就会把灯关掉。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也最多开4,5个小时的空调:白天在茶馆喝茶,晚上到了凌晨就会把空调关了,说不热,吹风扇就好了。节约用电,已经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记忆。
90年代中,我到重庆上大学。寝室8个人,没有风扇,更别说空调了。只有教室里一前一后有2把大吊扇。记忆中那几年的夏天都特别热,天气预报经常都是:38度以上连晴高温,微风。所以总觉得夏天特别长!学校是城市里电力保障的重点单位,但每个月也总会停那么一两次电,而停电的时间基本都是周末。同学们因此很不高兴,要知道那时候的学校周末舞会是所有男女同学都期待的,结识新朋友、交往男女朋友的渠道基本都是通过周末舞会来完成的。重庆那时候是四川的第一工业重镇,但依然免不了停电的困扰。

毕业后租住在城中村,100元单间无厨房厕所,容纳了我这个城市的新人和之后的女朋友。那个村叫黄金堡,村民们自建的房屋位于一个小丘的顶上,房屋连成一片但不是很拥挤,路边还有菜地。来租住的基本都是重师的学生或我这样才毕业的人,所以大家相处很容易也很有趣,有几个朋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其中有当时的房东。但是城中村没有路灯,回来的时候要经过很长一段只有菜地没有人的小坡,因为女朋友下班晚,所以我总是打着电筒去接她。当然,夏季停电依然是免不了的,特别是城中村这样的地方。那时候就会般着凉板跟女朋友到楼顶睡,没想到的是竟然还可以看星星!好多的星星,星座也在天空里特别清晰。

我们在那里住了5年后,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搬离黄金堡后,就很少遇到停电的日子了。偶尔有,也是因为附近的变压器不堪负荷炸了。之后有接到房东的电话,邀请我们去他新家里做客。他说黄金堡拆迁了,分了两套房和一些钱。但以后没有进项了,他准备干老本行:电工。我说你现在房子两套了,钱也有近200万(那时候重庆一套电梯房30来万),不打算做点别的吗?他说他没文化,没技术,没渠道,去干别的怕把老本赔了。自己干水电工,一个月能稳赚几千块钱。拆迁的钱就存着,以后孩子长大了用(他孩子快上初中了)。
去年年底我们两个约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经常到附近茶馆跟老牌友打幺地人(一种川牌)。我说你现在日子过得舒服哟,一天什么都不用操心了,娃儿也成家立业了。他说是啊~我这辈子感觉啥也没干,但日子过的舒舒服服。要感谢国家啊~是国家的发展让我这样的平头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没得文化,不会说,但我孙从小就教要热爱国家,热爱共产党,天天必须把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的,戴得规规矩矩的。我不能为国家做咋子贡献了,我希望我的后代能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朴素绝悟。

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多久之前停过电了,走在外面,路边、街上、大楼、大桥上到处都是一片明亮,灯火辉煌。重庆的夜景,从重庆人喜欢到全国人民喜欢,再到被世界发现和惊叹,作为重庆人,从最初的骄傲变为了平常。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我有这种心理的,把身边发生的一切都视为平常,不再兴奋激动。福建舰海试了,嫦娥六号月背携带月壤返回了,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了,这一项项带给世界震撼的成就,我看了心里高兴却没有兴奋的感觉。因为我觉得这些事的发生是正常的,国家做到这些事,是正常的。直到现在今天看见一位叙利亚网友在重庆的夜景视频下留言,他说:中国城市辉煌的灯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光辉!

我心里顿时就一紧:是啊~我自己就是从黑夜走向光明的,从照煤油灯的夜晚到现在几乎24小时吹着空调冷气,我怎么就忘了这一切来之不易呢?!看看叙利亚、巴勒斯坦、乌克兰的战火中那些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孩子,再看看我们城市灯火里打卡拍照的游客和嬉戏玩闹的孩童,我也不禁的想:生在中国,是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