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国门大开,自此很多新奇的东西与观念开始不断涌入。人们对外界开始产生了好奇与憧憬,迫切地想要去认识那些史无前例的东西与想法。
那时候的人都觉得照相机真是个奇迹。只要按下快门就能保留下那瞬间的回忆。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照相机来记录下生活当中的种种情景,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一些特别的庆祝活动当中都能被这些图片真实地记录下来。
电话的问世,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不用亲临现场,只要拿起手机便可和远道而来的家人和朋友通话,这一方便是空前的。人们开始更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要知道那些点点滴滴都可以用电话传达到遥远的爱人朋友那里。
不但如此,那些新颖的器物与观念还开始使中国文化与观念发生改变。人开始接纳更加自由的想法,这使得人看到自身的缺点与不完善,同时使人认识到自身所要变革的方向。
尽管那时的中国并不现代化,但是这些新颖的事物与观念已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这段历史记录也使我们对当时的人、他们的人生与思想、对这段历史的影响与启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慈禧喜欢的溥儁
晚清时期虽然政治动荡、社会安危危在旦夕,但是慈禧作为一个实际掌权人,依然过着豪华无比的日子。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西洋奇珍异宝逐一送进宫中,让慈禧欣赏。在这些照相机中,有一种照相机尤其吸引慈禧。这台小相机能抓拍人的脸并保留其印象,令人叹为观止。慈禧对这一装置很好奇,对其用法也很有兴趣。
因此照相机进入紫禁城给慈禧带来一种全新的消遣方式。慈禧一边拿着照相机拍别人,一边拍着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些照片。最吸引她的是一个叫溥儁的美男子。溥儁为端王载漪之子、光绪皇帝表兄。他天生具备世间一切有利条件,家道中落,有文化修养,更有潇洒之气。慈禧为其相貌、风度所倾倒,常把其请入宫中欣赏。
溥儁,生于王室,有幸。虽然他的家并不在宫内,但他常常跟着他的母亲到宫中走动,逐渐熟识了慈禧太后。慈禧既爱其乖巧可人,又爱其生性高雅。岁月如梭,溥儁相貌与性情都在不断成熟,不愧为玉树临风、英姿飒爽、风流倜傥。
如果看了留存下来的溥儁青年时代的相片,便不难明白慈禧为何会偏爱他了。尽管这些照片只是黑白的,没有鲜艳的色彩,但溥儁的英俊面孔和明亮的眼睛依旧闪耀着。他的美不只是外表,更散发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味道,让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除了朴儁的外表,他的内心也让慈禧十分欣赏。他善解人意、风度翩翩,又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能使人很容易地沉浸在自己的魔力之中。所以,慈禧对他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不但把他当成亲生儿子,而且常常和他沟通、分享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溥儁对慈禧亦是一往情深的。他深知受到太后特殊照顾、清楚身份与职责,所以总是竭尽所能,不辜负慈禧所愿。他一直在刻苦学习,既想做个好人,又想为王室繁荣昌盛尽职尽责。
每次她觉得寂寞的时候都要叫他来陪自己。慈禧不吝赐奇珍异宝给他,想让他继承大统做个能干的帝王。
她认为溥儁是一个聪明、机智、有思想的年轻人,有领导国家的潜力。因此,慈禧废光绪之后,立溥儁为大阿哥,想让他做下一个皇帝。
慈禧觉得溥儁比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好,因此她一直很在意他的每一个动作。即便溥儁丧失称帝的可能,慈禧也视如己出,将所有荣华富贵留给他。
慈禧拿着照相机拍下不少溥儁照片,成了她弥足珍贵的藏品。这几张照片里,溥儁年轻时飞黄腾达、笑靥如花,每每令慈禧流连忘返。对慈禧而言,溥儁像个朋友一样,是她能够信赖和依靠的人,他带给她快乐和慰藉。
但是,岁月如梭,晚清王朝末日已到,慈禧正面临不可扭转的宿命。不过即便如此,她还是很珍惜这些图片。
义和团之首
一幅图片把我们带回到庚子国变时,这是个动荡的年代,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但是,这种抵抗也导致了罪行的发生,并造成了死亡。
当时,几个人头高高地挂在城墙之上,血腥的景象令人胆寒。守卫巡逻的战士们并不在意,似乎这一幕很常见。他们每天都要站在墙内,看着下面乱糟糟的群众,倾听大家议论那些不幸被砍头的犯人。
被砍头的,都是什么?他们究竟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又将受到如此残忍的对待?据说这些人都曾参加义和团,奋起抵抗,喊出了“扶清灭洋”,企图把外来侵略者赶跑。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义和团成员因国难当头点燃鲜血。他们欢聚一堂,不停地喊着振聋发聩的标语、呐喊声,努力唤起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
但其行为没有得到大家的拥护。各地贵族、权贵都把自己看作是一群无法无天、暴徒而已,对其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但义和团成员却不被这些贵族所扰乱,一如既往积极活动,力图挽救国家。
然而,他们的行为招致了一个倒霉的下场。帝国主义者与清政府共同镇压,造成一系列血腥屠杀事件。清政府逮捕义和团人员时,以十分残忍的方式,斩首并高高悬挂于城墙之上,以表示处分与警告。
这幅画令人毛骨悚然,大家都很伤心,对封建王朝屠杀无辜生命而扼腕叹息。但并不妨碍有志之士救亡图存。尽管其中有些已经倒下去,但更多有志青年已经站在第一线,继续为国家的尊严与富强而努力。他们前赴后继、永不言败,直至终于完成心愿。
洋人当保镖
在一张历史照片上,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象。图中正中坐着一个穿着华丽的满清贵族,椅上左右两人各有两个戴着华丽发饰穿着漂亮衣服的妇女。三人一起坐在椅子,表情凝重,似乎要出席很重要的会议。
但是,脚下有一种很不和谐的因素存在。一位俄国大兵正襟危坐,两手轻拥花瓶,像一位平局衡的艺术家,既不失谨严典雅。
这张照片真的令人费解,估计也曾吸引了无数好奇。让人不禁要问,这大兵怎么会出现在这一幕里,为什么会坐着?上述问题均未得到确切回答。
不过也有推测称大兵很有可能在战争期间被逮捕之后被迫沦为这一贵族的家奴。他被逼得像个沉默的身影一样侍奉那些高高在上的角色。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国人中洋人身影渐普遍。其中有些人是侵略者出身的政治家;有些人是为商业机会而来;有些人则是为传教而来。这些洋人往往自视甚高,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当地群众中不被看好。但是有些人却能用很高的价格雇洋人做自己家的保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