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以来,多家银行公告不同程度对旗下信用卡权益或积分规则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核心就是削减信用卡的权益。当信用卡积分开始“贬值”、文旅游乐、机场速通、消费返现等部分权益成为历史,你还会用信用卡吗?信用卡这一曾经的“中产标配”,如今是否已经沦为鸡肋?
近来,信用卡权益调整频繁,年内已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权益进行计划调整。调整内容包括取消全球医疗救援及国际旅游援助服务、汽车道路救援服务,取消或调降游乐园、文化馆等礼品兑换、境外消费返现等权益。
对于银行调整信用卡的权益,广大市民怎么看呢?记者就此走上街头进行了采访。有市民表示,从机场的贵宾休息室、积分兑机票到浦发信用卡在部分饭店打六折,曾享受过的这些信用卡权益取消了有些可惜。
也有市民认为,办信用卡往往附赠一大堆“权益”,说明银行的竞争压力很大,在客户饱和的情况下,削弱减少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很是正常。
当前,信用卡业务已从“跑马圈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日益迫切,经营策略由粗放式逐步转向精细化。记者梳理发现,信用卡的权益缩减途径集中在提升门槛和直接削减权益力度,以此降低运营成本、降本增效。
“今天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方面相对说需求是下降,因为有了很多可替代的方式,包括像京东白条,支付宝的花呗、借呗,都是同类业务,对支付有一定的冲击。”在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国章看来,银行调整信用卡的权益,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信用卡过去一直有返现、促销等活动,现在效果不是太明显了,投入比较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过去靠促销、靠优惠来发展用户这个手法遇到了新的挑战。”他同时表示。
回顾信用卡的巅峰时期,仅2017年一年时间,信用卡数量就增加了1.2亿张,2021年,信用卡总卡量更是达到了8亿张。不过这一数据随后就呈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到2023年便下降到了7.67张。面临“发卡容易活卡难”的困境,银行对信用卡的战略调整势在必行。信用卡权益缩减背后是用户正在趋于理性消费,高举高打的高权益路径已经不合时宜,信用卡产品应该关注用户刚性消费需求方向。
“传统的信用卡不会一下子消失,但这个蛋糕总体来说就这么大,还是要从一定程度重新划分,信用卡本身也要创新。”姚国章认为,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在发展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在权益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客户的刚性需求和实际使用体验,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权益,如加油优惠、超市购物折扣以及时下热门的健身、游泳等权益,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权益选择。姚国章同时建议:“在支付、取现等方面,银行也需要有一些改进,要去考虑到怎么样更加灵活、方便。”
(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编辑/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