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丨女教授忽悠百姓“把钱花光,为国争光”,被马光远怒怼:请说人话
欢迎大家留评交流,对林采宜的看法!
近段时间,一位叫做林采宜的退休经济学家因为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了不少吃瓜群众的关注。
老有所乐,挺好,精致的晚年生活,相信一定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退休日常。
然而,也怪笔者手欠,在刷过林采宜教授的晚年日常之后,还在网络上搜了搜她的个人信息,发现真是一个“宝藏”型的选手,一个在网络上制霸多年的“论调”,便是出自于这位教授口中,太传奇了。
按照规矩,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林采宜教授的个人背景:
林采宜教授,女,现居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兼职教授,长期从事经济与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算得上是业界比较有名气的专家学者,过多的介绍和荣誉,在这里就不再累述了,内行人不用介绍,就知道;外行人即便是被安利,也就是听个乐子,人云亦云。
总之,林采宜教授绝非是混迹在网络上靠着各种嘴炮起家的牛鬼蛇神,而是在一些顶尖的企业担任过要职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即便是随口的一句吐槽,都有可能被无数粉丝奉之为圭臬,挂在墙上反复解读。
可就是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居然在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的时候,不止一次地重申过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乃至于直接被同行马光远怒怼“说人话”。
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现在到了内循环这个概念上来说,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它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上述便是林采宜教授出门在外,忽悠吃瓜群众的主要观点。这个观点怎么说呢?
至少根据笔者的个人理解,是蛮荒谬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嫌疑。
什么是矫枉过正?也许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解决途径上,要么偏左,要么偏右,存在程度上的放纵。如若将这个问题或是目的比喻成一座金矿,那么矫枉过正就属于破坏性开采,这个“过”字就是利润。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利润究竟要落在谁的口袋里呢?其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不然谁还敢鼓吹?要知道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确实,钱流通起来才有价值,存在银行里跟废纸没有区别,可没有本身就已包含有!
话虽这么说,可最起码还能够给人提供一些安全感和选择性,在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急。这也正是适当消费的价值观之正确的核心意义之所在。
然而,林采宜教授的言论,竟然直接将钱财的消费程度和爱国情感进行捆绑,是典型的、拙劣的、毫无底线的道德绑架,实在是不应该出自于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口中,乃至于所有心智健全的、行为处事有底线的人口中。
林采宜教授的观点,完全就是站在资本的角度,对普通的消费群体进行忽悠,大肆鼓吹消费,虽然还没有达到贷款消费的程度,可都已经消费光了,也绝对不健康。
况且退一万步来讲,林采宜教授要是真心地提出这个观点,作为该观点的提出人,是否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这样的一个提议呢?
那么问题来了,林采宜教授敢不敢将自己的财务公开,看一看是不是都已经消费光了呢?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至少笔者是不相信林采宜教授一丁点的存款都没有。
或者说是银行卡里的存款的尾巴,都要比笔者的全部积蓄都要多。不然,如何支撑晚年的幸福生活?又是插花、又是旅游、又是品香、又是……总是是非常的小资?什么是小资,除却相对于大众的情调之外,也是一种消费能力的体现,不然街上的流浪汉连肚子都填不饱呢?怎么可能有心情去插花?去安享晚年?
当然,笔者也不是质疑林采宜的退休生活和生活品质在,这不是问题。
毕竟,林采宜教授退休前的声势和影响力在这里摆着呢?要是真的赚不到什么钱,安享不了晚年才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根据著名经纪人林天真在综艺节目中的爆料,手底下的一个不入流的艺人,勤快一些,多接些单子,一年还能够赚个一千来万呢?一个国内的顶尖学者,辛苦劳作多年,连最基本的退休生活质量都没有保障,想想就觉得恐怖,不应该。
只是有些事情不禁琢磨,细思极恐。
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矫枉过正中“过”的利益是掉进谁的口袋里面去了。不过林采宜教授是既得利益者,可在占比上,应该也还只是个少数,真正的大头应该是落在言论中的企业了。毕竟是忽悠了消费者冲动消费,首先得到利益的就是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又不是什么慈善行业,在制造和出售产品的过程中,肯定不可能不产生利润的,不然岂不是白忙乎?
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哪个企业家会干?也别提什么未来的行业发展啥的,要知道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只相信“眼见为实”,未来都是在“画饼”,不可当真,切不可不当真。
取消退休待遇为国争光
把民生往爱国上靠,不是坏就是傻。